2024/4/10編按:新任總統賴清德本日宣布新政府內閣,行政院長由前民進黨主席卓榮泰擔任,另外,卓榮泰也宣布由鄭麗君出任行政院副院長。其實,私下充滿人文情懷的鄭麗君,在出任文化部長時,就曾實踐不少政治創新,積極推台灣文化產業更上一層樓。此為2016年時任文化部長的她,接受 《遠見》專訪的內容。
在本土意識狂飆的1990年代,19歲那年,鄭麗君從台大土木系轉哲學系,並成立掌中戲社,使歌仔戲、南北管表演首度進入台大;兩年後,她在台大門口絕食靜坐七天,要求國會改革,上了報紙頭版。
綠委:鄭麗君在掙扎中保持信仰
十年後,她自法國返台完成哲學博士論文,陰錯陽差入政壇,34歲升任青輔會主委,再以「最年輕的閣員」攻占媒體版面。
從在野到入閣,鄭麗君只花了13年。青輔會雖是個預算4億元的小單位,但她以強調公平參與的「審議式民主」舉辦第一屆青年國是會議。這一役,證明鄭麗君不只有學歷,還有執行力。
2012年鄭麗君轉戰不分區立委,幾次在教育、主權上與黨中央不同調的提案,突顯嬌柔外表下的強悍。「能在掙扎中,保持自己的信仰,」是學運出身的立委林淑芬對她的觀察。
相對於議場上的「鐵娘子」形象,文化人對鄭麗君卻有另一種印象。
幾週前,文化部邀集出版業者共商政策。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提了幾個建議,「感覺有聽進去,是謙虛的人。」
輔大哲學系助理教授沈清楷觀察,鄭麗君很有想法,卻能對不同意見保持善意。
入閣前,鄭麗君在忠孝東路附近經營「慕哲咖啡館」,彷彿台北的巴黎沙龍。沈清楷說,他策畫的論壇「哲學星期五」在那裡舉辦多年,鄭麗君卻從未過問內容。現在,咖啡館據說以超低價頂讓給社運組織,代替女主人在體制外繼續挺弱勢。
財務的浪漫,得歸功鄭麗君創業有成的科技界另一半。許多藝文團體都曾接受他們夫婦倆的資助;尼伯特颱風重創舞蹈家布拉瑞揚台東的工作室,鄭麗君便捐出20萬。
然而,民進黨在文化領域著墨不深,當長期以個人力量支持藝文的鄭麗君,翻身成藝文主管機關,能帶來什麼新氣象?
林淑芬樂觀指出,蔡英文的競選文化白皮書出自鄭麗君之手,她也在一週內完成政策盤點,「她有備而來!」以下是專訪重點摘要:
把文資保存視為公共建設
《遠見雜誌》問(以下簡稱問):你接手文化部後,哪些政策持續加碼推動?
答:文化的重大建設都是蓋新場館,其實不一定要蓋新的,好好應用祖先留下的資產,反而有更高文化與歷史價值。
因此,我們已很快啟動「再造歷史現場」,把文化資產保存做為國家重大公共建設,國發會已給文化部四年、50億經費,跟地方政府一起修復文資。比如,台中市提出保存舊的「台中州廳」(舊台中市府),台中州廳跟旁邊的刑務所、市所役等舊城區,文資非常豐富。
計畫第二部分,是修復公家機關所屬的文資,如國防部的眷村、法務部的獄政博物館。我們已重新啟動台北機廠修復計畫。上一任政府,鐵路局要求文化部花400億買地,結果僵住了;現在文化部先租,修復完成後與鐵路局合作推動,就解套了。
問:最重要的是哪三件任務?
答:要找到推動內容產業的新模式,有三件事必需要突破。
第一是「44個文化部」,重整文化治理組織。這是法國文化政策的核心,文化藏在所有面向;而台灣就是「32個文化部」(台灣有32部會),比如與教育部合推文化教育、與交通部觀光局合作文化觀光業,部部都是文化部。為達成這件事,我建議行政院長成立「行政院文化會報」,8月中將召開第一次會議,30幾位部會首長出席。
第二是文化扎根,包括從小培養欣賞能力的「教育扎根」,及重視文化資產的「歷史扎根」。
第三,突破文化產業的瓶頸。大家都意識到流行音樂優勢喪失、出版萎縮,雖有國際競爭的外在挑戰,但政府也須檢討推動架構。內容產業需要高密度合作,但過去的推動模式就是「輔導金加頒獎」。補助要繼續,更重要的是增加平台,包括資金、通路、人才、國際連結的平台。
我會成立一個公法人的中介組織跟產業界溝通,統籌多元資金。上會期已將「文創院設置條例」送到立法院,但內容不夠,我又拿回來擴充。文創院的模式就會像韓國「振興院」,是公法人,但兼具專業彈性。振興院可以做到「打國家隊」,影視作品上市,企業界也能一起賣廣告。
改善台灣文化「雙重虛弱」
問:建文創院,有經費嗎?
答:沒錢啊!(笑)。國家每年投入相當高的科技基礎建設,但大部分是硬體。手機已經進入4G,現在還有VR(虛擬實境),但影音內容卻往往來自外國。
我建議行政院思考,每年科技建設基礎投資,能否有小小的比例來投資內容?英國最近就新任命了一個文化及數位經濟部長。
問:你現在這些方向,都是從立委時期就開始思考的嗎?
答:當立委四年,讓我反省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政策需要更系統化。法國是文化主體性非常強的國家,在國際經貿交流過程,她們衍生出「文化例外」的概念,亦即文化不是一般商品,需要不同保護,要另外談判。
反觀台灣是「雙重虛弱」。第一重是不熟悉自己的文化,像「故鄉的異鄉人」,身在故鄉,卻不熟悉在地歷史,所以沒有信心。這導致第二重虛弱:不清楚什麼需要保護,跨國經貿談判時,文化產業門戶洞開。
問:兩位次長的任命,有什麼政策考量?
答:許多文化建設都涉及工程和文資,楊次長(楊子葆,曾任外交部次長)是工程、人文雙背景,又有外交資歷。他寫了很多城市美學的書,我知道他內心是個文化人,在他再度被外派前趕快攔截,跟他說「先來(文化部)服幾年兵役!」(笑)
找丁次長(丁曉菁,曾任公視節目部經理)則是為了振興內容產業,她督導的作品得過金鐘獎和國際大獎。她對台灣內容產業的策略思考「從在地故事出發」,是可以努力的方向。
問:各界都很關心衛武營國家藝文中心,進度如何?(按:原預計2009年完工)
答:台灣所有公共工程都延遲,我一上任就被告知原本預定的6月30日無法完工,要延幾個月,我說:「恕難接受!」卡住的問題要先提具體解決方案,否則,如何科學地推估完工日期?
衛武營藝文中心沒有政治剪綵壓力,只要求「如質如實」:如質,是專業品質到位才能完工,如實則是要誠實。
8月才知道能否克服幾個涉及工序的關鍵問題,屆時才能提出完工日期。我不會隨便給一個日期,這是政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