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是官民合作機制的BOT,到了台灣,竟然變了調。這跟政治與社會氛圍,脫不了關係。
元凶1〉改朝換代 後朝不認舊帳
先前曾經公開拋出大巨蛋解決方案的台開公司董事長邱復生就認為,大型的BOT案,推動過程動輒10年,時間一久,執政者、承辦人員、經濟環境、社會價值觀都出現了質變,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化學變化。
例如大巨蛋,光選址就15年,從簽約興建至今10年,歷經了黃大洲、陳水扁、馬英九、郝龍斌,到柯文哲,五任市長、五種思惟,更遑論黨派立場不同,改朝換代後,對於大巨蛋案,有著極大差異的解讀和標準。
其實,從高鐵、大巨蛋,到ETC、高捷,由於興建期太長,幾乎都避免不了政治風險。有的是行政官員更替後,繼任者不願為前任背書;有的是廠商被畫上政治色彩,綠執政時,藍營抵制,藍執政時,綠營抵制;有的是政黨輪替時淪為政爭的祭品,前朝承諾成為無法兌現的支票。
元凶2〉核心價值改變 鳳凰變烏鴉
除了政治風險,讓BOT翻盤的,還是社會的價值轉變。
一如邱復生所言:「BOT在時空更迭後,過去被視為普世價值的真理,很可能就淪為眾所撻伐的罪惡!」
回顧在1991年,當年職棒二年的總冠軍賽,因一場大雨而被迫中止,導致球迷對著當時也在場的行政院長郝柏村高喊:「我們要巨蛋!」
當時東京巨蛋剛落成三年,台灣經濟又處於高峰,加上棒球正熱,興建很「大」的巨蛋,成為全民共識。
但時至今日,台灣經濟今非昔比,棒球不再那麼熱,邱復生指出,就連巨蛋都不再是當今體育場館的主流價值,如北京奧運鳥巢場館,原計劃蓋成巨蛋,後來為了節能環保,則改成開頂式的場館。
換言之,在當時,趕快蓋好大巨蛋是全民的第一選項,因此北市府對遠雄的「讓利」,促進完工,無可厚非,但就今日的眼光,則淪為「圖利」「放水」。
只能說,價值的轉移,就連經驗老到的政治人物和企業都難以扺擋。遠雄創辦人趙藤雄談到大巨蛋時,就有感而發:「人家說生意人很厲害,我倒是很笨,才搞成『滿面全豆花』!」
元凶3〉不理性指控 形成寒蟬效應
過去十多年來,台灣社會愈來愈民粹,BOT案雖要睜大眼睛檢視,但卻也不能無限上綱。
由於投資期長,興建營運期間要自負盈虧,合約期滿了,還得把資產轉還給政府,一但在營運期間沒辦法賺錢,退場後無疑是血本無歸,因此廠商獲取合理利益,原本就無可厚非。
關鍵在,合不合理、合不合法?
但目前輿論總愛把賺錢的財團汙指為黑心,讓企業淪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並不是廠商有獲利,就一定有問題,廠商無利,誰要來做?廠商又不是慈善機構!」誠如行政院前院長謝長廷所言,不理性地指控BOT,不僅讓承辦的公務員和合作廠商產生寒蟬效應,阻斷了公共工程的活水,絕非人民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