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就置身在肯德爾廣場的中心,這裡是所有一切的起點,」當《遠見》採訪團隊走進MIT教授洛迪西(Havey Lodish)的研究室,還來不及坐下,他就迫不急待告訴我們,要了解波士頓如何成為全球最成功的生技聚落,一切得從肯德爾廣場說起。
10分鐘路程 數百家生技公司環繞
從洛迪西位於懷特海德研究所(Whitehead Institute)的研究室望下俯瞰劍橋市主街(Main Street),右手邊就是全球知名的諾華大藥廠,往前走一點則是另一家知名的輝瑞大藥廠。
再往左看,還有百健、健臻等生技大廠,以及專門投資生技新創公司的大咖旗艦創投(Flagship Ventures)等。
「在這裡,幾分鐘路程內,你可以找到數以百計的生技公司,」洛迪西說。
懷特海德緊鄰波士頓地鐵紅線上的「肯德爾∕麻省理工學院」(Kendall∕MIT)站。所謂的肯德爾廣場便是以此為中心,前後左右步行約10分鐘內的一平方英里街區。
但這小小街區,卻被波士頓顧問公司(BCG)封為「這個星球上最創新的一平方英里」。
這裡是全世界生技公司最密集的地方。業界估計,目前這裡約1000家公司,超過半數與生醫相關。而且全美國、甚至全世界的生醫製藥公司,都還想搶進這一小小區域。
正在波士頓創業的台灣人魏碩便是如此。2014年,於哈佛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曾經考慮過波士頓郊區、也想過到麻州其他城市創業,但最後仍選擇排隊一年多,擠進位於肯德爾的生技育成中心LabCentral。
儘管支付2000美元高額月租僅能換來小小兩~三坪空間,但魏碩很滿意地說,「肯德爾廣場是很貴、很擁擠的,要在這裡設立據點非常困難。LabCentral的收費雖然貴,但還是划算。」
「肯德爾廣場現在是最熱門的地點。若要創立一家生技公司,你一定會想到波士頓。而在波士頓,你一定會想到肯德爾來,」LabCentral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弗洛霍夫(Johannes Fruehauf)一語道出所有生技新創業者的共同心聲。
看到今天的肯德爾廣場,實在很難讓人想像,其實,過去的肯德爾曾是老舊工業區,與創新根本沾不上邊。
已在此生活50多年的MIT技轉辦公室前主任妮爾森(Lita Nelson)表示,肯德爾可說是在她眼前發展起來的。她說,50年前,這裡只有一間間的倉庫、橡膠工廠、糖果工廠,「那時候這一帶的空氣裡充滿各種味道,每天在MIT上班,只要聞到什麼味道,就知道今天吹的是什麼風向。」
直到1963年,MIT才在一家肥皂工廠的舊址上,蓋起第一棟現代化辦公建築「科技廣場」(Tech Square)。
十年間 微軟、Google科技巨擘也進駐
1996年就讀MIT大學部的旗艦創投合伙人貝瑞(David Berry)回憶,「以前到了晚上,你絕對不會想要一個人到這裡來,只有一些低矮房子,只有一家餐館。」但是,現在完全不一樣了,「你走出去,餐館很多,每走幾步路就可以碰到認識的人,在做些有趣的事,」他說。
2002年,來自瑞士的全球製藥龍頭諾華(Novartis)率先在此設立實驗室,隨後生技大廠健臻(Genzyme)將總部搬遷至此。後續十年間,不僅各大藥廠、生技新創,就連微軟、Google等科技巨擘也相繼進駐,肯德爾完全脫胎換骨,建築物數量爆炸性成長。
從此,「肯德爾廣場不只是生技業的心臟,更成為創新的心臟,」2010年至2013年期間曾擔任「肯德爾廣場協會」(KSA)首任執行總監、現任麻州生命科學中心(MLSC)總裁兼執行長麥克瑞迪(Travis McCready)說。
究竟過去十多年來發生什麼,讓肯德爾有此轉變?麥克瑞迪指出,「有三件事改變了。」
第一件事,企業認識到,他們無法單靠自身來跟上科學變化的速度,必須盡可能靠近創新發生的地方。
洛迪西便指出,這裡的人才與資金吸引新創公司聚集,而新創公司又吸引大藥廠來尋找創新人才與技術,形成完整生態鏈。所以過去十年來,無論是大小企業,都愈來愈靠近肯德爾。
第二件事,MIT和部分地產業者開始投資建設,這十年內蓋起許多大樓,提供住宿與辦公需求,讓研究機構,企業可以不斷擴張。
最重要的是第三件,同樣在過去10年發生,大量餐廳、咖啡廳、酒吧、公共休閒空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可以把人們留下來,製造大量交流互動的機會。在這一平方英里的地方,你可以遇到各式各樣的人,生物學家、工程師、創業家、投資者,各式各樣的人在這裡交會。
例如洛迪西教授曾創立七間公司,最近的一間Rubius,就是一次和旗艦創投執行長艾菲揚(Noubar Afeyan)閒談最新研究,後者便直接提議合組公司。
「這裡就是一個你可以把好運極大化的地方,」去年才剛獲得近台幣一億元「生命科學突破獎」的MIT神經科學家博伊登(Ed Boyden)說,在電腦或工程領域,如果你夠聰明,又夠努力,就可以換來相對成果。
但在生物領域要取得突破,除了聰明與努力,還需要好運,「而在肯德爾,你可以更容易找到其他人跟你一起解決問題,把好運極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