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纏鬥很久,」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說,這位男性病患,BMI(Body Mass Index,體脂率)在30%左右,太胖,個子又不高,體重將近90公斤,而且有家族史。
每次鄭乃源要他減肥,他都面有難色地說,上班族天天外食,很難找到低油的自助餐。
今年過年他到日本旅遊,大吃大喝幾天後,回來健檢,糖化血色素竟飆高到8%(正常值為6%以下),他嚇壞了,擔心以後會跟父親一樣打胰島素。後來努力在辦公室附近找到低油的自助餐,也依照鄭乃源的建議,以清淡、粗糙澱粉等調整飲食習慣,再加強運動,三、四個月後,成功減重七公斤,糖化血色素降到正常值,獲得良好控制,也不用吃藥。
忌口、管理體重 才能保健康
「肥胖型的糖尿病其實有很大的操作空間,」鄭乃源進一步說,像這樣血糖偏高的病患若到醫院看門診,醫師可能就會開口服的降血糖藥物,但降血糖藥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吃藥降血糖只是「在壓榨胰臟分泌更多胰島素」。
他比喻,就像西方政府在貨幣政策實施QE(量化寬鬆)刺激經濟一樣,一直印鈔票,「QE到最後,胰臟衰竭,再也QE不起來了!」也就是一旦血糖飆高,吃降血糖藥都沒辦法控制,就得打胰島素。
鄭乃源認為,如果早一點處理胰島素抗性問題,先從非藥物方式調整,包括飲食控制、減重、運動等,很有機會把血糖降低,而不是一開始就吃藥,藥物應該是最後的手段。
「也不是有症狀就一定要開藥,」鄭乃源說,很多人都不把醫師「要他們忌口、管理體重」的建議當一回事,甚至誤以為,醫師又沒開藥應該不嚴重,「以為沒開藥,就不是生病。」
鄭乃源指出,健檢屬於預防醫學,分為初級、二級、三級,初級在於預防;二級在於找出潛在疾病;三級是已經有症狀則需要就醫。
「疾病就像冰山的一角,若露出一角,表示底下看不到的部分,早就形成很大問題,」他以心血管疾病為例說,從三高到有心血管阻塞的醞釀期至少長達20年,等到檢查發現有心血管疾病時,已可追溯到20年前就有三高症狀了。
飲食單一、精緻 易肥胖過敏
近幾年聯安的客戶有年齡下降的趨勢,甚至推出兒童健檢,根據去年至今的72筆統計資料,發現他們共通的問題是體重過重、飯前血糖破百、低密度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偏高、尿酸也偏高。原因還是以飲食精緻化,喜歡喝含糖飲料、吃甜食、飲食油膩及吃太好、運動太少有關。
鄭乃源說,很多過敏原的入口就是腸胃道,現在飲食精緻、單一,容易產生過敏及肥胖問題。
聯安從健檢客戶資料分析,也發現三高和大腸息肉都有年輕化的現象。因此,常有人問鄭乃源,大腸鏡應該從幾歲開始做?
身材高瘦,本身是腸胃科醫師的鄭乃源,50歲才做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因為他嚴格控制飲食,也了解自己的排便習慣,兩年前還開始一週騎兩次飛輪、跳彈跳床、做重量訓練,保養得體的他,完全看不出來已屆耳順之年。
「50歲至少要總檢討一次,也是大腸鏡檢查的最低標準,高標可以提早到40歲,」他說,但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就要提前到35歲。研究發現,大腸若有一公分腺瘤,7~10年後就可能演變成腫瘤,而及早發現息肉,也可及早切除。
在聯安服務七年的鄭乃源說,每次他對年輕客戶說,不要再喝含糖飲料了,要多喝開水,對方竟回應,「喝白開水會想吐」,也可見飲食習慣有多難改變。鄭乃源常要一而再、再而三,苦口婆心地衛教;講解健檢報告的時間至少要花半小時。
健檢別做半套 才能發現異常
對於飲食、生活習慣不佳的成年人,鄭乃源建議,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工作幾年後,大約30歲左右,可以好好利用公司的員工健檢,先檢查基本項目,知道自己的健康情形,日後再自費挑一些可能的風險持續追蹤。
他認為,35歲之後,因為生活及飲食型態已定型,也有一定經濟能力,可以做一次身體總體檢,著重在心血管、腸胃鏡、呼吸系統等檢查,即使發現潛在疾病,但「35歲開始修正,一定來得及。」
他也提醒,有些檢查千萬不能只做半套,以為抽血、尿液檢查就足以看到很多健康狀況,例如甲狀腺血液檢查正常,卻忽略甲狀腺超音波。
聯安曾分析2013年至2015年甲狀腺超音波的受檢民眾,結果發現,有高達七成的受檢者甲狀腺超音波異常,其中有結節占六成;因為若要了解有沒有甲狀腺腫大、結節或癌化等問題,最佳的檢查工具就是超音波。
此外,大腸鏡也不能只做半套,如果只做到乙狀結腸部位,就不是完整的大腸檢查。
值得提醒的是,有家族病史、生活習慣不良者,例如抽菸、喝酒、嚼檳榔、熬夜、不運動,外食且喜歡吃油炸、無肉不歡者,可以提前到30歲開始,定期健康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