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首次必做肝指數、超音波 45歲起加入腸胃鏡

檢查項目怎麼選〉依年紀、性別、家族史來組合

滕淑芬
user

滕淑芬

2016-06-22

瀏覽數 16,600+

首次必做肝指數、超音波 45歲起加入腸胃鏡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2016健檢指南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得視個人預算、荷包深度「量力而為」,因為檢查是做不完的。但是,如何選擇最具經濟效益的健檢項目,仍可依照年紀、性別、家族病史、危險因子等幾大原則來組合。

30歲起經濟獨立 宜開始健檢

首先,幾歲該開始做檢康檢查?以個人成長階段來看,每個年齡層都有需要處理的特殊疾病,例如新生兒要檢查遺傳疾病、先天畸形、發育遲緩等。而小學到大學,因仍在發育,是個人身心相對健康的階段,不用考慮健檢。

20多歲進入社會後,人際應酬、生活作息、飲食變得多元,加上少運動、工作壓力、職場危險因子等,健康慢慢開始變化,但這個年紀應該是一輩子中個人健康的頂峰,即使去做健康檢查也很少會發現什麼大問題。

「30至40歲健康可能開始亮紅燈,可以做為健康檢查的起點,」國泰健康管理中心陳皇光醫師說,以現實面來看,30多歲以後,出社會工作後幾年,經濟獨立,負擔得起健檢費用,也是可能找到「初期」健康問題的時機。

陳皇光指出,多數上班族第一次健檢,做出來的數據都差不多,「閉起眼睛來,我都知道報告長什麼樣子,差別在於健檢報告有數字,對受檢者講解起來就很有feel。」否則當醫師和營養師解說報告時,叫對方不要常熬夜、要多吃蔬果,「他們都跟你用混的,還硬ㄠ我的便當左上角那一格就有蔬菜啊!」

只有當報告中的血糖、膽固醇等「紅字」擺在面前時,告訴受檢者,你吃得太油膩,飲食中也缺少維他命A、C、E等營養素,對方才會真的有感覺。

更重要的是,30多歲的上班族大多精力充沛、身強體健,只要願意,就可以從年輕開始改變有礙健康的生活習慣和危險因子。

首次檢查必做項目?

驗肝指數、超音波檢查

自費健檢套餐,最常見的是身高、體重、視力聽力、抽血、驗尿、糞便潛血、心電圖、胸部X光和腹部超音波等非侵入式的基本檢查。

其中,抽血檢驗肝指數(GOT或GPT)和做肝臟超音波,就可以知道是不是B型肝炎或C型肝炎帶原者,是第一次健檢一定要做的重要檢查。

因為B肝、C肝帶原是誘發肝硬化和肝癌的元兇,而肝硬化和肝癌都是致命疾病;帶原者每半年就要定期接受肝炎指數和超音波檢查,若發現肝臟有病毒,可用藥物治療抑制病毒活性,減少發炎,才能預防肝硬化和肝腫瘤。

如果不是B肝、C肝帶原者,就可以省去必須定期追蹤肝臟疾病的心理負擔。

「台灣是肝病研究權威,1986年就開始全面施打B肝疫苗,但致死率還是很高,一年約有一萬人死於肝癌,」陳皇光表示,肝病的預防醫學戰線,要往前拉長一點,而且如果是肝炎帶原者,定期追蹤檢查都有健保給付。

至於健檢中的超音波檢查,便宜又超值,又幾乎沒有副作用,可以看肝膽胰脾腎、甲狀腺、心臟、乳房、攝護腺等部位,花費大約上萬元,若經費充裕,每年都可以做。

陳皇光比喻,基本檢查就像汽車定期進廠維修一樣,是基礎保養。

歸納35歲上班族該做的健檢項目,除了生理、血液等基本檢查,以及第一次健檢的肝臟超音波外,女性還需要做乳房超音波、腹部超音波,男性要做甲狀腺超音波、攝護腺超音波。這樣的基本健檢已有80分了。

胃鏡檢查何時做?

45歲開始 隔三至五年再做

至於侵入性檢查,優先該考慮的是腸胃鏡檢查。但幾歲該開始做?各國有不同考量。以美國來說,一般建議是50歲後。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大腸癌已是國人第一大癌症發生率,衛福部2013年的大腸癌發生率統計,50到70歲為好發年齡,66歲為高峰,但藝人余天的二女兒,才31歲就發現罹患直腸癌,令人吃驚。

台大醫院內科部王正一醫師的研究指出,1964年國人死於大腸癌的人數有425例,2009年死亡人數成長十倍(4531人),超過肝癌,成為國人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台灣大腸癌的發生率更是美國的1.4倍。

因此,也有人認為,台灣的大腸鏡檢查應該比美國提早。陳皇光表示,美國50歲開始做的建議有很多考量,首先就是價格,在美國做大腸鏡檢查平均要3萬元,台灣約為6000元至1萬元間,是美國的1/3。美國自費健檢多為保險制,保費收得高,一般人也做不起。

萬芳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林英欽建議,大腸癌的好發年齡,年輕人的比例還是低的,太早開始檢查,會嚇壞很多人。因此可從45歲開始做,若無異常,每隔三到五年再做;50歲之後每兩年檢查一次。

本身為腸胃科醫師的台大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吳明賢說,目前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族群每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是考量醫療資源的分配;他也認同大腸鏡從45歲開始做的建議標準。但近幾年國人大腸癌有年輕化現象,有三高、家族史、抽菸、體重過重的高危險族群,可提前到40歲,再根據第一次檢查發現的息肉大小、數量、型態,和醫師討論,決定幾年定期追蹤。

心血管檢查何時做?

45歲起做電腦斷層掃描

至於慢性病最大的威脅——心血管疾病,該從何時開始,有更多考量。不少科技業都會在健檢福利上,要求工程師加做心血管檢查,因為擔心員工猝死。

林英欽表示,一般人45歲就要開始注意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指數,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書平也認為,45歲可以考慮檢查心臟,不過基本檢查中的心臟超音波和心電圖只能看出心跳、心律,心臟結構和功能是否正常,無法診斷血管是否有阻塞或鈣化問題,須藉由電腦斷層掃描(CT)。而心臟影像檢查所費不貲,從1萬8000元至2萬2000元間。

趙書平建議,沒有抽菸、三高的低風險族群,45歲可以做第一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了解心臟的鈣化指數,沒有大問題,五年後再做。而有三高的中度風險族群,最好先與心臟科醫師討論後再決定用那些檢查工具。

「要確認血管是否狹窄,還是心導管檢查最精確,但這是侵入性工具,不會排在健檢中,」趙書平說,心導管檢查有0.1%會造成心臟血管受傷的風險。

台北馬偕醫院副院長、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葉宏一說,心血管疾病是中高齡常見疾病,男性45歲、女性55歲後就要注意三高。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造影可觀察血管鈣化和阻塞程度,但必須注射顯影劑,有誘發過敏、造成腎臟負擔、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不適合當成健康的人例行性的檢查工具。

不同年齡對健康的需求不同,檢查的項目也會不同。但基本上,年紀、性別、三高、抽菸都是很多疾病的共同危險因子。

50歲後檢查重點?

女須檢查乳房 男注意攝護腺

以性別來說,女性50歲之後就要定期做乳房攝影檢查,男性則要注意攝護腺肥大問題。

「懶惰的醫師,就會利用大量檢查來掩飾診斷能力上的不足,」陳皇光強調,好的醫療行為是醫師根據患者的症狀和病史,找出有效率的檢查方法,縮短診斷時間,進入治療計畫。

至於受檢者,也要知道身體的健康狀況是「動態」的,若能從35歲開始,累積對自己健康狀態的了解和健檢知識,就不會迷失在不知所云的健檢套餐中。

最後,健康檢查有年齡限制嗎?要做到幾歲?

前總統李登輝2011年高齡90,在台北榮總健檢,意外發現罹患大腸癌。「這是個人價值問題,」陳皇光說,國人平均餘命年年增加,有些人覺得活得健康很重要,有些人看得開,交給天命。多年前陳皇光在新北市偏遠鄉鎮的衛生所工作時,衛生所為社區民眾篩檢子宮頸癌,不料一位89歲婆婆竟是陽性反應,家人陷入兩難,最後決定不做積極治療。

以李前總統的例子來說,他在健檢時,因發現有嚴重貧血、體重下降,於是又做了大腸鏡檢查才發現大腸癌。據了解,原本家人擔心他年事已高、體力無法負荷,又有心臟病、糖尿病,開刀風險太高。但李前總統仍決定聽從醫療小組的建議,接受手術治療,預後良好。

陳皇光說,若依照美國預防服務工作小組的建議,85歲後就不用做大腸鏡檢查,也是「很任性的講法」。需要提醒的是,醫療技術推陳出新,醫界目前的建議,明年可能就會因疾病盛行率的變化而改變,那麼檢查優先順序也要隨之調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