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接軌工業4.0, 科大培育雙專長、實作人才

解決產學斷鏈與供需失衡

李雅筑
user

李雅筑

2016-03-30

瀏覽數 54,150+

接軌工業4.0, 科大培育雙專長、實作人才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6 / 4月號雜誌 生技股是炒作,還是下一個明星?

最近,技職體系中的餐飲管理和機械工程科系,頓時成為焦點。看起來毫不相關的兩科系,卻隱藏著技職人才的失衡問題。

攤開今年統測的報名人數一看,餐飲類是機械類的2.6倍,機械類只剩9354人報名,人數比15年前的一半還要少。

愈來愈多的學生想讀餐飲,這些年許多學校看準趨勢,加上設置科系的門檻較低,紛紛設立餐飲科系,造成「校校有餐旅」的局面。

去年教育部盤點大學科系就發現,近十年,技職體系的服務業人力急速上升,學生人數成長最多的前十大科系,觀光餐旅就占了四個,囊括前三名。

不過現實是,餐飲工作大多工時長、薪水低,並不如學生想像中的「光鮮亮麗」,如同其他職業,得靠熱情支撐。

「到最後,許多餐飲畢業生還是到工廠工作,結果是拿鍋鏟的人在操作機器!」一名南部科大校長皺起了眉頭,直說荒謬。

產業界疾呼 人才在哪裡?

人力嚴重傾斜,技職教育的下一步如何走?

一直以來,技職教育在台灣經濟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以「畢業即就業」為辦學口號的技職學校,該觀察的是:產業界有什麼趨勢?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作為辦學的基礎。

很明顯的,近年來,人才需求來到工業4.0等大趨勢。

「工業4.0來了,台灣正面臨上下夾擊的挑戰,要是不Upgrade(升級)就是Downgrade(降級)!人才在哪裡?」一名講者站在台上口氣有些急促,台下觀眾跟著倒抽一口氣。

3月初,台灣科技大學的國際會議廳裡,湧進上百名來自全台各地的科大老師,他們被非是被指派而來,全是主動報名參加。

現場產官學界齊聚一堂,都是為了討論現在最熱的議題:培育工業4.0人才。

2015年9月,行政院正式核定《生產力4.0發展方案》,由教育部、經濟部、科技部和勞動部等跨部會的大規模合作。

「產業端的確看到趨勢了,但真正知道怎麼做的並不多,想法還有點亂,」台灣西門子總經理鄭智峰這幾年到處演講,一語道破了產業困境。

他觀察,目前大多廠商欠缺完善的數位布局規畫能力,上游機械廠與中下游供應商的溝通,也缺乏數位整合共識。

經濟部資策會董事長張進福,對此也表示憂心。「未來是網實整合系統(Cyber Physical System)的時代,急需要跨領域人才!」他說。

人才在哪裡?技職教育已被業界點名,將是推動工業4.0計畫的生力軍,尤以機械工程類、資訊科技類為大宗。

各校跨系開課 特色大不同

過去,技職學生接受單一領域的專長與訓練,現在工業4.0來臨,將重新整合校內資源,未來學生得打破科系限制,學習物聯網、大數據等課程,並培養管理和領導層次的思惟。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有業者告訴我,若符合未來人才的條件,每月起薪至少6萬5!」台科大校長廖慶榮說,面對智慧化和客製化的智慧機械,從業人員將不再只是操作者,而是管理者。

回應業界需求,近期各間科大已開始動起來。

教育部技職司司長馬湘萍指出,台科大、第一科大和屏科大已分別就製造業、服務業和農業,設計工業4.0的課程模組。未來,包含「技職再造計畫第三期」和「發展典範科大計畫」,都將緊密扣連。

從設備和學程兩大面向來看,各校發展重點和特色不一。

例如台北科技大學的工業4.0學程,涵蓋物聯網、雲端運算和人工智慧等領域,橫跨學院開設39門課。

「學校的課程全面升級,納進工業4.0概念,」研發長蘇昭瑾說,預計今年7月,學校的工業4.0示範工廠將開幕,幫在地廠商解決問題。

台科大也在最近打造工業4.0中心,上億元的自動化智慧生產線,預計今年暑假啟用。

台科大機械系助理教授鍾俊輝表示,實驗工廠裡是模具製作的射出原型,由電腦操控,一切智慧化,不僅縮短了生產流程,還能即時變換生產線,產品彈性大。

不僅是機械工程類,就連食品領域也加入行列。

弘光科技大學開設全台唯一的「食品烘焙製造業4.0學程」,由食品科學系、資工系和資管系合作,有烘焙學、食品工廠管理、資料庫系統和電子商務等課,打造烘焙業的工業4.0革命。

食品領域 導入「智造」概念

「未來烘焙業將導入工業4.0生產系統,麵包可以做更快、更好吃,」食科系主任柯耀筆說,目前校內實習工廠,未來可望成為智慧工廠,讓烘焙機設備能自己找出不良品、淘汰不良品,生產麵包變得有智慧。

各校正如火如荼展開計畫,不可否認,人才培育必須得從校園來扎根。

三階段 培育工業4.0人才

工程背景出身、虎尾技大校長覺文郁提醒,工業4.0人才可分成三階段,分別是開發、應用和使用。

其中使用最基層,是學會操作機器,至於開發則是最前瞻的技術研究能力。各校必須思考,究竟是要培養哪種人才?

他擔憂,若學校只注重採買設備,忽略開發與需求端,學生除了會使用機器,什麼都不會,「未來台灣還是會在幫別人代工,就又回到老路了!」他認為,學生的學習,必須進入開發階段,畢業後,人才和技術可以一起帶出去。

他解釋,以往的產業革命,大多為設備的汰舊換新,只要會使用機器,能解決單機問題即可。但工業4.0是顛覆型革命,需要高階技術與人力,「台灣的工業4.0人才,必須從開發、應用和使用端,都要會!」

為此,他結合許多在地的工具機公司,與校內20多名博士後研究員和全職工程師,一起研發新技術,才能有國產的設備、系統和技術。

工業4.0領域已是下個人才缺口,技職必須聯手產業界,共同培養未來人才。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