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要挑交通最繁忙的時間!」開車的人,是新北市醫師張必正。這天,他刻意挑選交通壅塞的下班時段,進行診所年度急救演練。從診所出發、拐過路口,到達急診室,歷時兩分半。
健康便利店 布局防疫網路
不只是演練,平日若有緊急狀況發生,他常親送病患至鄰近的聯合醫院三重院區。醫療團隊熟記SOP急救流程與分工,從掌握診所氧氣筒的氧氣含量,到附近所有車輛能迴轉的路口,都是平日必備基本功。
張必正曾任職三重衛生所,擔任所長期間,曾帶領衛生所拿下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主辦的金所獎、連續五年拿下服務品質獎第一名。自行開業後,他更曾拿下台灣家庭醫學會服務貢獻獎。
「為什麼當醫生?」這是醫師經常被詢問的問題。
張必正長得很壯,但幼時體弱。行醫初衷,要回溯到那個多病的童年。
有一回,張必正高燒不退,父母揹著他,大半夜在街上行走,卻找不到一家診所願意開門。最後,在鄰人的協助下,找上一名兒科醫師,半夜替張必正打了退燒針,他才逐漸復元。
張必正至今仍不確定,這些事是否對他的職涯造成決定性影響,只知道打從記憶以來,作文只要提及「我的志願」,就是開一家診所。
大學聯考那年,成績能保送台大數學系的張必正,發現自己對醫療、服務更有興趣,放棄保送,決定報考醫學系,選擇家醫科,原因是「什麼都可以做!」
畢業後,張必正服務於台大醫院,隨後到三重衛生所,一待就是12年。
「大醫院看重病,在社區處理小病,不一樣的成就感!」門診病人或家屬的一聲感謝,對他而言,就是最實際的鼓勵。
他深入社區,希望透過篩檢,及早發現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症個案。
只是,不是所有民眾都有意願主動參與癌篩。於是張必正和衛生所團隊規劃「健康便利店」概念,找來診所、藥局合作,率先在三重推出「連鎖店方式」服務,布局防疫網絡。
民眾只要到合約機構,就能直接進行子宮頸抹片、乳癌、結直腸癌、口腔癌等四大癌症篩檢,以及學校預防注射、腸病毒篩檢等兩大預防保健服務。
為了提高民眾參與率,張必正挖空心思,積極爭取政府補助,還找上里長合作,募來資金、贈品,配合親自設計的集點卡,邀請民眾替健康加值、揪團做篩檢,集滿點數就能兌換贈品。
這項健康諮詢服務獲得熱烈迴響,健康加盟診所從30多家,快速增加到破百家,闖出知名度,國民健康署和各地方政府,紛紛派員參訪取經。
抓到溝通平衡點 建立信任
「小病先處理,就不會變成大病,」這是張必正最常和民眾溝通的概念,但知易行難,要民眾付諸行動必須建立信任,而建立關係並非一蹴可幾。
張必正自行開業後,培養專業護理團隊,對病患進行個案管理,定期追蹤復原狀況,從提醒回診、確認藥物副作用到保健食品怎麼吃,都有貼心服務。有不少老病患甚至跨區就醫。
「如果您是我爸爸的話,我會這樣建議……,」這是張必正常和病患、家屬溝通的開場白。
「他和病人像朋友一樣,」一名病患說,張必正是她的「全家三代家庭醫師」,不但提供專業諮詢,必要時落實轉診制度,平日更不是個「古板的醫生」。
她舉例,張必正如果得知民眾家中的長者有服用中藥,他並不會禁止,反而會告訴病患正確的用藥概念,提醒與服用西藥時間必須有間隔、服用之後也要定期追蹤。
行醫十多年,張必正坦言,仍有挫折之時。他常比喻醫生是投手、病人是捕手,就算醫師是王建民、投出一記又一記好球,遇上堅持不接球的病人,同樣沒轍。他曾希望病患配合調整藥物、飲食與作息,病人卻完全不配合、持續菸酒,每每回診,檢測數值不見起色。
但張必正不灰心,持續和病患溝通,轉而對抽菸病人說,「能不能吸半根就丟掉?」他逐漸抓到溝通平衡點,「希望有一天,家庭醫師不再是那個很灰心的王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