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達六年的等待,開幕日期從2015年2月跳票到6月再延到第三季,蘇州終於在11月29日迎來了誠品書店。
彷彿是要酬謝這一場漫長的等待,誠品生活蘇州開業20天,人潮就突破百萬人次,打破誠品過往所有紀錄。難以撲滅的熱情,突顯的不僅僅是「誠品來大陸了!」的新鮮感。對大陸人,誠品帶來更多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體驗。
創辦人吳清友的女兒吳旻潔,坐在蘇州誠品書店咖啡廳的高腳椅上,面前攤開一本書,偶爾抬頭望向書店裡的人們。相較於開幕時所有能站的地方都被擠爆,眼前雖也是熙熙攘攘,卻好得多了。
「人很多,秩序卻比想像中好,」這位誠品副董事長暨誠品生活總經理說,從2009年冬天第一次踏上蘇州至今,她為這家店磨了六年,髮型也從清湯掛麵的學生頭,變成長髮披肩。
到哪兒都吵鬧無比的大陸人,來到誠品生活蘇州全自動自發安靜起來,不得不歸功於店內一種獨有、令人安心的氣氛。這座台灣的文化地標,正在不刻意間改變大陸人。
過去一年裡,吳旻潔一共搭了53趟飛機,其中50趟是從台北飛到上海,再搭車到蘇州,平均每週都到蘇州一趟。高密度的飛行,孕育的結晶便是在金雞湖邊的新文化地標。
遠遠看,左右巍然矗立著兩棟豪宅塔樓「誠品居所」,南棟24層,北棟26層,中間夾著的三角形,正是4層樓高的書店。建築的兩邊緊鄰馬路,另一邊緊鄰金雞湖的河道,水岸景觀怡人。
步上6米寬階梯 讀歷年選書
這裡還有一個儀式感十足的入口。長18米、寬6米的72階大型步梯,俐落質樸的清水模,引領讀者一步一步走向書店。
步梯右方格柵木牆上,貼著從1989到2015年的誠品年度選書,黑白立牌交錯排列,1993的《文化苦旅》、2007《認得幾個字》、2014《S.》……,等於是對誠品書店及兩岸三地出版界做了一次回顧。每一個初次來到這裡的人,無不駐足拍照。
開幕之後,吳旻潔有一次在店內巧遇誠品生活蘇州的建築設計師姚仁喜,「姚先生,我發現好多人不搭電扶梯,改走大樓梯,」她興奮分享自己的發現。「那當然啦!」姚仁喜一副理所當然地回答。
始終相信「建築要像舞台,人在建築中既是演員也是觀眾」的姚仁喜,為誠品生活蘇州的空間,設計了許多戲劇感。
貫穿的連通廊和一處處的內部樓梯,可看到人們走上走下,有人在自己的上面、下面移動,有人垂直移動,有人水平移動。
在店內閒逛,幾乎每個角落都有人拿起手機拍照,彷彿這裡是一個觀光景點。
仔細觀察新書店的內裝,似曾相識的感覺油然而生。
沉靜的色調,不就是松菸誠品的簡約嗎?15度微微傾斜的書架,考慮到讀者取書的最舒服姿勢,豈非敦南誠品的翻版嗎?逛累了,拿本喜歡的書,隨意坐進椅子或沙發讀,同樣的場景也出現在信義誠品。
跟台灣一樣,誠品讓逛書店變成一種時尚。詩詞行銷大師大衛.懷特(David Whyte)曾說:「人類的心靈飢渴,好的字句對千萬人來說,就是麵包。」為誠品而沸騰的大陸愛書人,視誠品為提取心靈麵包的聖地。長三角無數人的微信被「誠品生活蘇州開幕」這條訊息刷屏;文藝青年許下2016年的新希望是到誠品生活蘇州「膜拜」;一位武漢母親分享在誠品買童書的瘋狂:「剁了右手也停不下購買的慾望,還得剁下左手才作罷。」
中外文混合 鋪開世界視野
這裡共約15萬種書目,簡體書占2∕3,繁體圖書四萬種,其餘為原文書。特別的是,放書是把大陸版、台灣版、外文版混在一起擺放。比如,台灣貓頭鷹出版社的《我心目中的約翰藍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列侬回忆》和Cynthia Lennon(約翰藍儂前妻)的原文書《John》就擺在一起,很直觀地舖開一種「世界性視野」。
「我們把自己定位一個多元的華文書店,」吳旻潔說,這樣的「混搭」,令人興奮。
原創性、獨特性、重要性、影響力和質感是誠品選書秉持的原則。這樣的原則也傳承到從未落腳的大陸。「相當於二次創業,」一口溫柔娃娃音,吳旻潔難掩草創的艱辛。
進口至大陸的每一本書都要審批,無疑是一個浩大耗時而繁瑣的工程。「政治禁忌的書在第一關審批就會被篩掉,」吳旻潔說,不需要挑戰大陸的規定,因為影響的可能是整家書店的營運,「沒有必要為了特定的聲音,而讓很多聲音沒辦法發聲。」
細數誠品來到蘇州不到一個月,化學變化已經發酵。
一次,公司司機載吳旻潔,上車後,司機很抱歉請她等一會兒,因為他要上去買本書,最後他帶回一本小說。奇妙點在於,這位司機本來只看手機影片,誠品改變了他。
當誠品給13億人獻上一道台灣軟實力的佳餚,同時也為自己找到了一種新的經營模式,更加「有恃無恐」。
迥異於其他誠品,蘇州是誠品第一次從取得土地到建築設計、工程興建,再到營運,甚至還有兩棟住宅大樓的自主物業,這也是誠品第一次擁有自己的物業。
「誠品居所」豪宅銷售帶來的金流,用以支應打造書店所需的成本,同時無須再擔心租金調漲或被房東趕走。
由於銷售豪宅,外界曾評論誠品淪為房地產開發商。對於這一點,吳旻潔認為有何不可,她說:「賣房子,可以沒有租金壓力,也可以在這個場子裡做很多實驗,這也是為什麼,我敢做這麼大的書店。」
拉抬台灣文創 與在地連結
誠品進駐大陸,好處是順便拉抬台灣的文創產品。目前入駐誠品蘇州的200個商業品牌中,42個來自台灣。舖位在B1的台灣品牌「Deya」,包包上可愛的台灣黑熊圖案吸引了不少大陸文藝少女。
負責人品卓總經理許能竣跟著誠品第一次登陸大陸市場,「想買好東西的大陸人識貨」「我這次真是太正確的選擇」「與誠品搭線是一個很好的平台」種種形容,讓人誤以為他是誠品員工。
許能竣的店開幕半個月內,上海知名購物中心K11和正大廣場就上門來邀請去展店。「協助台灣品牌與在地做連結,誠品代表的意義重大,」許能竣說。
除了讀者「虔誠」逛誠品,大陸的百貨公司也在觀察,當實體零售業受電商衝擊一一倒閉,誠品到底有何妙招反擊?就有不少來自大陸各地的賣場業主特地飛蘇州考察。
誠如作家南方朔所分析,誠品早就不是書店,而是一種儀典,一種市集,是一種魅惑,一種必須──充滿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