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伊東豊雄:讓建築融入自然,邀居民一起參與

建築師如何面對低碳時代?

高宜凡
user

高宜凡

2015-12-30

瀏覽數 52,950+

伊東豊雄:讓建築融入自然,邀居民一起參與
 

本文出自 2016 / 1月號雜誌 消失中的教授

綜觀當前一線國際建築大師,伊東豊雄在台作品最多,從高雄世運主場館、台北的台灣大學社科院、到即將正式開幕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都出自他手,這件作品還被路透社列為「世界新九大地標建築」。

為人親切的他,不僅善於提攜後輩,更熱心公益事務,曾在311大地震帶領年輕建築師深入災區,進行社區再造與公共建築服務。他也曾反省,「20世紀的建築是獨立的機能體,幾乎與自然脫離,也不考慮周圍環境。但到了21世紀,人跟建築需要與自然環境建立連續性。」

這位很早就感受到建築應回歸社會、融入環境的建築哲學家,如何看待往後低碳時代的建築師角色?以下是《遠見》的專訪精華:

把自然環境特色帶回建築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台灣最近不少公共建案都遭遇阻力,讓很多人不敢跟政府打交道,你怎麼看待這現象?

伊東豊雄答(以下簡稱答):其實在日本也一樣,只要公共建築遇到問題,官方一定會擺出官僚態度。但我認為只要好好溝通,證明自己有心做好,也讓人家了解變更的理由在哪裡,還是可以解決問題。

問:你台大的案子弄了六年,台中歌劇院更長達十年,一般大師應該沒有這樣的耐心吧?

答:其實台大那件,並沒有太多溝通障礙。倒是台中的案子,因為每個時期遇到的問題都不一樣,而且我覺得那是我人生至今最重要的案子,所以還是下定決心,要克服種種困難完成。

問:繼台中歌劇院之後,你最近在忙的案子是什麼?

答:就是最近剛完成的岐阜市立中央圖書館,那是座完全面向自然而展開的建築,而且大量運用自然能源。事實上,這棟建築一開始的設計目標,就是要比一般建築節能50%。

其實岐阜位於山間盆地,今年冬天在全日本是數一數二的熱,有時超過30℃,但只要讓空間的通風良好,再減少讓人不舒服的濕度,即便裡頭同時有幾千人,也不會感到燥熱。

問:氣候議題延燒,而建築空間的耗能一直為人詬病,你認為建築師該如何因應?

答:過去的建築,經常把人跟自然隔離,我一直很反對這種作法。我認為以後的建築師必須回歸自然,該熱的時候就熱、該冷的時候就冷,把自然環境的特色帶回建築。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新作品要去除掉人工隔絕感

問:你這麼早就有環保概念,以前會不會覺得自己很孤獨?

答:其實我也一直在摸索,儘管我很想做出跟自然融合的作品,但有時候做出來之後,也會發現跟想像中不一樣。像是仙台美術館(2001年完工,獲頒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終身成就獎),原本我想創造「森林」概念,結果還是跟外部環境有點隔絕感。

接下來我想挑戰的作品,是讓建築跟自然完全融為一體,儘量去除掉人工的隔絕感。

問:你對台灣的氣候和環境很了解,覺得台灣適合什麼樣的綠建築?

答:我覺得,人們不該挑戰「氣候」這件事,必須適應各地本來的氣候特色。

事實上,住在當地的居民,本來就有方法適應當地氣候,建築師千萬別在一個非常冷的地方,做出一個非常熱的室內環境,想辦法讓室內、外溫度不要相差太多就好了,這才是真正節能。

問:建築師如何獲得這種「當地住民智慧」?需要開很多公聽會嗎?

答:311地震過去這幾年,我花了很多時間跟當地居民溝通,因為將來的使用者其實是他們。當你讓大家都有了參與感,建案完成後的使用率才會高。

我做仙台媒體中心(歷時六年)就遇到很多問題,通常當你一公開設計概念的時候,大部分都是批評的聲音。

不過等你花了時間溝通,逐步了解大家的想法,不但能讓民眾慢慢愛上建築,也會讓自己獲得新的設計想法。

問:不少人都認為,友善環境的綠建築比較貴,該如何打破這種迷思?

答:其實綠建築只是透過設計跟技術,達到省能的效果,但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建築師要想辦法讓使用者有一定的參與度,讓人們愛上建築,這樣「綠建築」才會真的受歡迎。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