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藥業尋找新處方

許彩雪
user

許彩雪

1991-04-15

瀏覽數 20,950+

台灣藥業尋找新處方
 

本文出自 1991 / 5月號雜誌 林洋港:再有政爭,大家都該下台

九0年代的台灣製藥廠,正面臨策略重整和加強研究發展的重要關頭。

去年國內製藥業的營收總額共二百二十九億元,較前年成長了六.八%;但與前一年一一.九%的成長率相比,有減緩的趨勢。

專做藥界市場調查的國際醫藥服務公司總經理吳尹中預測,到一九九四年以前,這個行業每年營收將維持六%到八%的成長率。

市場三分天下

國內製藥業的規模很小,多數廠商仍然在中小企業族群裡掙扎。二百餘億元的市場,由二百三十六家通過優良藥品製造標準的藥廠來分,每家僅有一億餘元。

在這規模有限的市場裡,又呈現外商凌駕國資廠的不平衡現象。

國內最大藥廠--中國化學製藥副總經理蔡喜雄估計,外商、西藥進口商和國資廠三分天下。

過去幾年來,在兵家必爭的醫院市場,國資廠無法與外商匹敵。「同一成分的藥,被醫院指名的廠牌可以標到一顆三元二角,國內的藥廠卻只能標到七分錢。」蔡喜雄氣憤地指出。

外商利潤#望局過本地廠商,一家外資廠經理卻指出,原開發廠對R&D做了很大投注,本地廠多數少了R&D,更不做行銷,只參加競價,彼此削價競爭,才導致利潤微薄。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一九八0年代以來,由於開始實施GMP制度,不合標準的藥廠繳回了七千多張藥品製造許可證;一九八六年國際上實施的化學品製程專利法,更使國內不能再依樣開發國外的新藥。

國產藥業蓄勢搶灘

展望未來,醫藥政策仍對製藥界制訂產銷政策,有權威性的影響。在一九九四年實施全民健康保險之前,陸續將實施的有:醫藥分業、轉診、藥價基準等制度。

這些政策對外資、國產廠商影響不一,藥界已嗅出濃厚的戰爭氣息,紛紛採取搶灘動作。針對醫藥分業制,日、美、歐外商不約而同做了策略性調整,突出「藥房部」的角色,準備全力搶攻藥房市場。

新制度引起的市場結構改變,對國產廠商有利。問題是,國人能否改變喜好「外籍」藥的胃口?

經濟部對此,則從R&D著手,在去年制訂的五年計畫中,準備提供十億元給工研院化工所,開發國外專利過期的原料藥及成品藥。另外撥二十五億元,給生物技術開發中心,作西藥開發的準備工作,一些國資廠也取得學術界支持,做扎根的工作。不過這些大廠每年約五%營業額的R&D經費,目前尚難與世界爭強,開發新藥則更談不上。

改善體質以外,國資業者也計畫朝外銷發展,以突破困局。生達製藥預計在今年跨足東南亞、印度市場;永信製藥已與法國藥廠簽訂產銷合作契約,向歐洲闖關。

專家估計,西元二000年,台灣製藥市場將擴張到一千二百億元,屆時將是誰家天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