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父在我考上大學時,曾經拿了一本由商務印書館發行的鹿橋著作《未央歌》要我報到前先看看,這本書描寫的是中國對日抗戰時,西南聯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故事裡的角色個性鮮明、走筆清新,後來在台北唸書,就經常來重慶南路的書店街巡禮,特地走進商務書局去逛逛,原來這裡還是漢學的藏經閣呢。
「重南書街」之名享譽百年,書局林立,書籍種類應有盡有,當年先父還特別叮嚀其中有家書局的老闆是親戚,但我台北生活了數十年才相見,且當詢及重南書街的民國史前卻斷了線,我也很想知道父祖輩那一代都到哪裡去買書啦?
日治時期,約1935年前最早的書店街是從「新起町」今西門町一部分,含萬華區漢中街,中華路,西門紅樓一帶,西到西寧南路一帶最為聚集,北自富士書店(永樂町,即迪化街),過成都路後的漢中街與西寧南路圍成的金三角依序為平光書店、日台堂書店、啟文堂、東陽堂、至誠堂、谷沢書店、南進堂、歧阜屋書店、鹿子島、高砂書店以及最南端的福文堂等,然後才逐漸移到本町,也就是戰後改名的重慶南路。
來到書店買書最多的當然是學生,鄭麗玲著《躍動的青春——日治臺灣的學生生活》一書裡描繪:
在1930至1940年代的台北,學生出入的書店有新高堂、文明堂、太陽號、杉田、丸善、三弘堂及三省堂台北分店等,書店地點多在台北城內,城外則有大稻埕的日光堂。學生通常會到新高堂購買教科書,西文書則向丸善訂購,麗正門附近(約在今台北市公園路、南昌路、愛國西路之間)的「鴻儒堂」,兒玉町(今南昌街、南海路、寧波西街)的田野書房,則可以買到舊書。
從老照片上看,其中那家太陽號書店的書籍滿滿的堆到天花板上去了,出版量想必非常豐富;「臺北高校」的高材生閱讀風氣盛,大致上透過進口也可以同步讀到東京出版的新書。如岩波書店自1927年起設立「岩波文庫」,翻譯東西方經典書籍並加以考訂,以袖珍本15×10公分發行,書價為每100頁20錢,分五種售價:20、40、60、80錢到1圓,郵寄費是3、6、9、10錢,岩波文庫所出版的圖書數為1531冊,也是臺北高校校友的前總統李登輝的書庫,據聞至今擁有其中的700冊。
用歷史填回鄉愁的空虛
日治時期即有統一規劃集合性建築的概念,太陽號書店所在的區塊,大抵北至重慶南路一段23巷,東至開封街一段14巷的範圍均為統一設計,名為「樂天地」,形成一個小商圈,每單位面積約為96平方公尺,立面牆之材料以溝面赤煉瓦及水泥為主,柱頭有石雕花紋;窗楣線與線間為洗石子為主,再拉出橫帶水泥裝飾,長條上下拉窗,窗框有精美線腳,窗與窗之間磚面設計交錯凸磚,總體帶有些許新藝術的風格,很可惜,至今只剩其中的「峰圃茶莊」還留有原貌。
上海商務印書館在1947年派員來台籌設分館,取得原「太陽號書店」店面,先在三角窗這面豎起招牌,1949年更名為「臺灣商務印書館」,獨立經營,1964年由德高望重的王雲五先生出任董事長,1968年將原址改建為鋼筋水泥四層大樓,即後來的「雲五大樓」,2014年自重南書街撤出,先到新店經營,等都更計畫通過重建後才要回來。
現在慢慢的把重南書街的歷史連成線性記憶,填回鄉愁的空虛,但網路世紀來臨,實體書店都在轉型或撤離,眼看昔日榮景就要在我這一代消失了,買書變成去上網,雖然我把商務印書館的前身太陽號書店畫了回來,只是其中也畫了位早期本町的騎警,這可能不太吻合年代(可能更早),管他的,數位時代什麼都是非線性嘛!
用手機拍了影像來分享: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W6mjSH1wuA
地址:100重慶南路一段3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