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環境、生活即教育 青蛙山下的迷你森林小學

新北市三峽區有木國小

季常棣
user

季常棣

2015-09-18

瀏覽數 14,100+

環境、生活即教育 青蛙山下的迷你森林小學
 

本文出自教育好好玩

環境對孩子的潛移默化,有木國小給了最生動的示範。

「三峽區有木里131號」的學校地址,少了常見路、段,透露學區位置遠離塵囂的氣息。其實從三峽市區到有木國小,距離是並不算遠的30分鐘車程,只因這段路程沒有頻繁的常態性大眾運輸,阻絕了人潮,沿途的青翠山林、澄淨空氣與靜謐,得以保留。

校園周邊自然環境

巧妙融入課程

有木國小校園依山勢而建,是一所只有96位學生、21位教職員的特色小學。從高處放眼校園,有木特色躍然眼前:位於地勢低處的下操場立著4支高柱,架起鋼索流籠,就是高空探險的課程現場;如果循台階進入校門,一面人工岩場就位在簡單的「L」型校舍右側,學生們都說喜歡在老師看顧下,手腦並用挑戰不同攀爬路線,「老師有時候會規定只能走紅色(或某色)岩點。」

小小校園的左側,有一座新近完成的大型木製鞦韆,看來溫厚堅固,那是木工坊課程的師生聯手的最新成果;稻田區、絲瓜園、生態池、單車車棚,則隱身校園各角落。

由於地理位置鄰近青蛙山、大豹溪上游,校園裡的生態,讓孩子在驚喜中打開自然眼界。

羽色美麗的臺灣藍鵲棲息樹林,孩子透過觀察牠們的群居型態、護巢行為,體會「家」與「愛」的意義。烏鴉鳳蝶、紅肩粉蝶在蜜源植物間翩翩飛舞,展示自然共生的樣態,蝴蝶振翅與美感均衡的色彩圖案,更是律動與美學的絕佳田野觀察。

難怪校長林逸松會說「有木國小校園的有形占地只有1.2公頃,無形校園卻有10公頃。」

有木校園,就像一本翻開的書,教材豐富、故事生動,師長先實地瞭解環境,再將生態、探索、藝術等元素融入課程設計,加上學務處規劃的主題式教學(包括環境教育、人與自然、創作體驗與互動學習),兩者相輔相成,以生動課程落實五育理念。而嚮往有木校園自然生態、美麗星空的社會大眾,也爭相把握每次約150人的開放名額,到有木露營,網路上有許多記錄露營經驗的部落格文章,總務主任吳政謀說:「這是讓外界更加認識有木的有效方法。」

與自然為伍

教出柔軟敏銳的孩子

學生「以大自然為師」所累積的豐富生活經驗,令人印象深刻;他們侃侃而談成功克服高空探險恐懼的雀躍、溯溪跳水的暢快、認真分享「魚菜共生」的撇步:不能光靠吳郭魚的排泄物,還需要另外為綠色作物施肥才行;說到偶爾出現的青竹絲,沒有大驚小怪,「老師說不要惹牠們就好了!」然後記得請校警「陳伯」趕快幫忙迷路的毒蛇回家。

陪在一旁的校長林逸松只是靜靜聆聽,他不需代答,也不必為訪客「翻譯」孩子的想法,眼前四年級與六年級的學生已有良好的對談能力,大方有禮,面對細節的追問,也能立刻回應,例如被問到:「不同身高的同學,怎麼騎學校的共用腳踏車?」「調整(高度)就好啦!」

這是師長們刻意讓孩子每件事都親自動手操作的成果。從魚菜共生、種稻、單車課外教學後的單車清潔工作,到高年級照顧低年級共進午餐,孩子全都自己來。

如果不曾辛苦插秧種稻、遭遇稻作被颱風摧毀的不捨得,小小年紀的他們很難想像農家耕作的辛勞。每年3月插秧、夏天收成、而後休耕恢復地力的過程,「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不竭澤而漁」不再是用來記誦的文字。

克服恐懼走過高空鋼索,是學著面對挑戰的開始;老師天天耳提面命「大的要帶小的」,畢業典禮當天,小一真情流露的眼淚,讓大哥哥、大姐姐在離別的時刻,都記住了「施」與「受」的情感重量。

林逸松喜愛薩克斯風,在一次校內的師生演出後,一位參加學校直笛社的小朋友興奮告訴他:「校長,中音直笛的指法跟薩克斯風的指法一樣!」學生的舉一反三,對堅持開辦校內音樂社團的師長是極大鼓舞,林逸松欣慰地說:「將來他們若對薩克斯風有興趣,從小學習直笛的經驗會有助於更快上手。」

小學是播種的階段,只要營造合適環境,不帶成見、天賦各異的孩子,就可能表現超乎大人想像的啟發成長。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學校好好玩

社團活動探索興趣

透過口耳相傳,有木得天獨厚的校園環境與教育理念,吸引一群希望孩子均衡發展的家長;每年招生,有木總會出現爸爸、媽媽徹夜排隊的畫面,目前校方正在思考更好的方式,停止「搶進」的緊張。

由於學區人口外流,全校96位學生約八成為越區就讀,最遠來自新北市板橋。孩子每天6點就得起床,否則可能趕不上學生專車。問孩子:寒流、酷暑、下雨天,會不會想偷懶?「不會啊,因為學校很好玩!」

孩子不會說客套話,堅持6年早起,大人也未必能做到,但學生以行動表達對有木校園生活的喜愛。每年都有父母抱著一絲希望詢問是否有學生轉出?答案常令人失望,以近年為例,只有兩位學生轉學。分析孩子視通勤為無物的主因,課程豐富多元、師生情感緊密是學生樂在學習的動力。

從協助學生探索自身的興趣著眼,有木國小成立有趣多樣的社團,包括英文社、舞蹈社、已小有名氣的直笛社、節令鼓社、培養小工匠的木工房、生態社、絲瓜小隊等。林逸松透露,社團的多樣,也反映郊區學校難以避免的困難:外聘社團老師常在衡量機會成本後,婉拒繼續到較耗費交通時間的有木開課,原有課程只能被迫中斷。但在師長發想新社團的努力下,孩子也因而有機會探觸更多新領域。

與社區連結

相互學習、支援

令人驚喜的是,社團後來進一步成為有木國小向外連結的橋梁,開啟與鄰近社區、一般大眾、國外學校的互動對話。其中與社區互動的故事,最為人津津樂道。

一如眾所周知,螢火蟲是環境品質的指標,但有木國小已多年不見螢火蟲蹤跡;為復育螢火蟲,師長們與社區農家溝通,建議不用農藥、不噴殺蟲劑,鄰近農戶欣然同意。現在,到了春天賞螢時節,在校園走廊就能見到螢光點點,而社區安全蔬菜也大受消費者青睞。

絲瓜小隊則是一群弱勢小朋友的故事,其中蘊含師長希望孩子不放棄自立力量、懂得感恩的深刻期許。

林逸松說,三峽在地企業主動捐助弱勢兒童的善意已持續多年。有一次他仔細看了來自三峽茶山房員工的善款明細,發現其中有不少50元、100元的小額捐款,他看見數字背後盡力助人的心意,於是決定讓孩子學習回報,不能認為受惠理所當然。

2013年,絲瓜小隊成立,經過鄰近農家專業指導、小隊隊員悉心照料,2014年收成豐碩,孩子們除了親自將絲瓜送給捐款給他們的叔叔阿姨,還將部分收成做成絲瓜絡,在農夫市集擺攤販售,體驗「付出才有收穫」的成就感。

有木國小的特色教育,也吸引新加坡、柬埔寨、馬拉威、加拿大等地學校或志工,前來觀摩交流與服務,為學生帶來語言、文化、飲食的新鮮刺激與認識。

特色學校

引發教學方法的再思考

有木國小將環境特色發揮極致,師長希望給孩子快樂童年的初心令人感動,突顯特色學校的價值,打破「偏鄉」學校資源不足、甚至落後的刻板印象,而是如林逸松所說,學生人數少,「每個都是菁英,不用挑選。」老師認識每個孩子,「愛很充足,管教也相對較多,學校就像大家庭。」

6年後,當孩子帶著有木大自然開啟的眼界與老師的教導下山,人們會看見動手做、多體驗、誘發學習興趣的深刻影響。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