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波濤漫天。香港政府和中共為了興建耗資兩百多億美元的新機場,各執一詞,激烈爭奪九七之前香港的主導權。跨過台灣海峽,台灣的立法院也為了如何替港澳定位,掀起茶壺裡的風波。
原是行政院臨時任務編組的港澳小組,改為港澳處,併入新近成立的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反對此案的立委如盧修一、吳梓等認為,在港澳尚未歸還中共之前就將其納入陸委會,是「自滅威風」、「未戰而降」的失敗主義。持贊成意見的立委則表示,這是極具前瞻性的設計。
一月十八日,立院三讀通過陸委會組織條例,港澳處設於陸委會之下,將在正式編制內,專列經費,擴大人事編組。此舉似乎也顯示,港澳政策已成為大陸政策的一部分。
「這是非常正確而務實的作法,」嫻熟兩岸事務的清大教授沈君山說,「今天已沒有單獨的香港政策,只有整體的大陸政策。」
在台灣。香港。大陸這個不等邊三角形中,閃耀的「東方之珠」舉足輕重。
四十多年來,香港一直是國共兩黨情治、文化的角力場所。隨著九七大限將至,中共暗喜「下金蛋的鵝」即將到手,更視為民族主義的一大勝利。對台灣而言,香港是中共施行「一國兩制」的樣本;同時,據我國海關統計,香港和我國去年總貿易額達百億美元,是我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
定位有待正本清源
六年後,米字旗降下,白紫荊花、五星花蕊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旗幟將升起,但目前香港早已可見中共強力干預的身影。除了抨擊港府的新機場「玫瑰園計畫」之外,並強烈反對英國授予港人「居英權」;杯葛香港以地區會員身分出席世界氣象會議。中共國務院副總理吳學謙甚且表示,過渡期間只能由「中央人民政府」為港人發言。
至於與大陸以拱北海關為界、車程十幾分鐘的澳門,更是中共主宰之地。雖然根據中葡聯合聲明,一九九九年澳門才歸還中共,但自一九六六年左派暴動之後,澳門即為中共勢力範圍。澳門總督每年春節依例向「紅色總督」--中共的南光貿易公司董事長拜年,就是一例。
面對中共在港澳的絕對強勢,陸委會主委施啟揚曾明白表示:「為求踏實,政府在考量及制訂港澳政策時,的確不能忽略中共政權的有關作為與影響。」
正如兩岸關係是台灣各重大問題(包括憲政改革、外交處境)的上游,港澳政策的明朗化也有待大陸政策的正本清源。
但是,無論是李登輝總統去年在就職演說中提出的和談三條件(中共推行民主政治及自由經濟、放棄武力犯台、不孤立台灣);國統會設計的統一三階段;或是動員戡亂時期終止後的中共定位,在在需要彼岸「善意的回應」,無法完全操之在我。「大陸政策未定,香港問題只能打迷糊仗了,」政大外交系教授金神保搖頭歎息。
就政治層面而言,曾在香港教學、觀察時政三十餘年的勞思光教授質疑:「台灣目前不統不獨、似統似獨的姿態,到底要爭取香港那些人?達到什麼目的?」
勞思光進一步分析,如果台灣繼續和中共爭取全中國的主權,必須擬訂長期的香港政策,才能「團結反共力量,改造中國」;若採取獨派的自保態度,則香港地位意義不大;而假設有意與中共當權派合流,就不可能贏取基本上抗拒共黨的香港人心。
台灣反應不夠快
我國政府針對港澳前途最明確的宣示,見諸李登輝去年的就職演說:「中華民國政府將不撤退駐該地區機構,俾共同為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安定與全體中國人的福祉而努力。」
問題是,儘管北京當局未曾明白排斥台灣機構九七之後續留香港,但香港基本法嚴厲地限制政治異議活動,加上基本法的最終解釋權握在中共人民代表大會手中,香港易幟後我方能有多少施展空間,將是一個大問號。
九十年代月刊總編輯李怡則慨歎,自一九八四年中英聯合聲明公布後,香港情勢一直呈動態演變,遺憾的是台灣極少做迅速有力的反應,「中共向來拿香港做台灣的櫥窗,台灣如有反應,應該會有若干影響。」
以去年四月四日中共人大通過基本法草案為例,我國政府遲遲未表達立場;文工會在港發行的「香港時報」,翌日社論仍因循舊例「紀念蔣公逝世十五週年」。直到四月二十日,才由當時閣揆李煥書面聲明「不承認基本法」。據瞭解內情的人士透露,這是因為當時高層政爭正熾,無暇顧及「非立即而明顯的香港危機」。
撇開政治考量,據香港海關統計,台海兩岸去年經香港轉口的貿易額達四十多億美元,較前年成長一六.0八%。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馬凱嚴肅地指出,香港歸還大陸之後,台灣即刻面臨兩種抉擇:開放兩岸直接貿易,或另尋轉口港替代香港。
不論採取那種策略,都是強烈的轉變,必須現在開始以漸進方式調整,否則就剝奪了商人逐步調適的機會。但馬凱坦言:「目前我沒有看到任何調整的跡象。」
在大陸有不少生意的手提包公會理事長戴一義,點出許多人的臆測:「九七前兩岸可能早就開放直接貿易了,香港不是問題。」只不過,這又是另一個飄浮在風中的假設,連國統會都無法為通商通航訂出時間表。
人員換血大不易
而當台灣海峽上空的迷霧盤桓不去,香港政府忌憚北京,長期以來百般箝制台灣駐港活動,更是我方一道掙不脫的枷鎖。一位熟諳香港事務的人士表示,在所有的無邦交國家中,我們在港的待遇「可說是最差之一的」,幾乎未享受任何外交特權。
「派不出人」是所有涉外單位對香港工作最大的無力感。港府對於持中華民國護照的人員派駐香港「非常囉嗦」,我國政府必須仰賴擁有香港居留權或外國護照者,也因而不願輕易異動現任人員,換血工作談何容易。
前任僑選立委簡漢生,原是國民黨屬意赴港提升工作層級的人選;去年本將履新,卻遭到駐港黨部人員反彈而未成行,駐港人事之複雜可見一斑。
林洋港任行政院副院長時兼港澳小組召集人,曾用他那一口台式國語自嘲:「我不會說廣東話,沒去過香港,也不認識那邊的人……。」主管香港事務的官員赴港常遭阻撓,入境困難,如何知己知彼,連評估我們在港的工作績效都有困難。
駐港人員層級難以提高,嚴重地削弱了活動能力。一位主管外貿的人士坦承,經濟部駐港的遠東貿易中心人員,大約只能與移民局、工業局的中下階級官員接觸。
政大外交系教授金神保也指出,我方人員鮮少打入香港的「四師」菁英圈(醫師、律師、會計師和建築師),這在香港的殖民社會是個致命的弱點。
台灣的香港政策,就在主觀目標不確定,和客觀的環境多舛之下,呈現出李怡所說欠缺通盤計畫、不夠重視和沒有專門機構的局面。
首任港澳處處長厲威廉坦承,缺少天時、地利、人和,「政府有意突破,但效果不彰。」
而台港造對成長背景和境遇迥異的手足,明知彼此血脈相連,休戚與共,卻又不免相互投以異樣的眼光。
加強安全瓣功能
六四期間,香港每四人就有一人走上街頭示威,相形之下,台灣人民的反應令許多港人不解不滿,一位台灣學者冷靜地說:「如果沒有九七,香港人可能比台灣人更冷漠。」但是一位由港來台定居的人士則痛陳:「如果九七提醒了香港,難道不能提醒台灣嗎?」
不少台灣人將眼光掠過香港,直接落在大陸,相信「只要兩岸通航通商,香港不成問題」。但長期觀察香港情勢的金神保斥之為「倒果為因」。他強調,只有善加發揮香港的安全瓣功能,才能將兩岸接觸的風險降至最低。
金神保舉兩岸未來可能進行的談判為例,相較於東京或新加坡等地,「香港是最佳談判地點」。台灣代表可以一天之內往還台港,接受台北方面訓令;而大陸代表半小時即可回深圳,直接與北京通話。
「香港政府應瞭解,如果在兩岸互動中,香港失去了(廣義的)轉口港角色,它本身也喪失了一大資產。」金坤保提醒,目前首要之務是開放台灣官員自由進出香港,並提升台灣駐港機構的層級,培養兩岸對話的條件。
經貿方面,無論九七前後,不管兩岸已否直接通商,香港都是台灣應緊握的緩衝地區。
由港來台從事攝影、文字工作的鄭耀基點明,香港的人才、設備和商情管道都遠勝大陸,目前許多美、日商人都借重港人與大陸做生意,「否則你知道要蓋幾個圖章?找誰批?請誰吃飯?」
先把台灣自己搞好
截長補短不僅限於生意經。一位香港學者曾對台灣「匪情專家」的資訊閉塞和思想天真甚表驚異;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金耀基也建議,台灣應多擷取香港與大陸長期打交道的經驗。
「香港人對共產黨沒有盲目恐怖的心理,也沒有浪漫的憧憬。」金耀基舉例,台灣可以向香港學習,如何有效控制大陸人入境;生活型態如何避免共產主義的衝擊;而香港與珠江三角洲共榮共枯的經濟紐帶,也可供台灣與福建未來關係做參考。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中共,試圖以「一國兩制」在香港預演台灣的命運。港澳處處長厲威廉期望,由於台灣握有較多籌碼,應以本身的人權表現、議會政治,要求中共在港施行,「如此一來,中共即使想對台灣採用香港模式,我們也樂觀其成。」
一位在台教書的香港人,回港省親期間,天天在電視新聞中看到台灣立法院打架,十分痛心。「我們希望台灣有種,挺得住,香港才能在夾縫底下得到漁人之利。」
畢竟,當台北街頭交通日益惡化、國建六年計畫財源待籌措、憲政改革工程浩繁之際,高談香港政策似乎是種奢侈。李怡一言道破:「台灣最可以幫香港做的事,就是先把台灣自己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