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爆發生前,擔任李長榮太陽能發電事業處長的李國壽,替集團負責屏東「養水種電」計畫,曾催生出全台最大規模達30MW的民間太陽能電廠,是廣被看好的綠能新貴。
雖然任職於李長榮,但由於也住在災區範圍內,李國壽自家住宅也被炸飛的水溝蓋砸到,領到由政府發放的6000元修繕補償,也算半個災民。
當時一聽到爆炸聲,李國壽馬上到現場了解狀況,可說是第一個到災區查看的李長榮員工,後來便擔任李長榮志工隊隊長,跟大約30位同事深入災區各處,盡其所能地幫助災民。
不難想像,因為被各界視為氣爆元兇,一開始聽到李長榮的名號,很多家屬都氣得破口大罵,不少員工被罵得狗血淋頭,還被激動的群眾包圍,志工們不但不敢回嘴,後來還有人出現憂鬱症狀,退出志工隊。
於是,李國壽嘗試透過其他公益團體的管道,或鼓勵志工改用個人名義,盡可能協助災民。
工作內容從工程變成公益
儘管救災資源極多,但李國壽發現仍有許多可幫忙之處。
比方說,父母都受傷住院,家裡小孩沒人帶,或是賠償資源都給了房東,承租戶反而拿不到補貼,也有傷者出院後,仍須回診與照料日常生活。這些尷尬的三不管地帶,李長榮志工都十分樂意協助。
至今,他們累積幫助過上百位民眾。近來災區硬體修復逐漸完工,但不少人抱怨生意清淡,只要有實際需求,李長榮也儘量把訂單委託給災區內的廠商。
凡跟災民有關的需求,高層幾乎都無條件點頭過關,不少同事戲稱,志工隊是全公司請款最順利的單位。
過去一年,李國壽的工作從業務與工程,變成公益,經常忙了一整天回到家,一接到災民電話又飛奔出門。
災民的謝謝就是最大回報
「能做的,我們都盡量做,可是不能對外講,」只要災民一句「謝謝」,就是最大回報。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不管接觸到受傷多嚴重的災民,大家總異口同聲地說:「我不要緊,你們可以幫忙比我更需要的人,」甚至到罹難者靈堂上香致意時,家屬也說:「那些受傷住院的人,比我們更需要幫助。」
氣爆滿週年 「應該往前走」
或許,這種即便被災難與悲傷籠罩,依舊關心別人的無私善念,才是讓台灣走出氣爆陰霾的最佳動力。
誠如李國壽所說,當氣爆悲劇屆滿週年,「我們都應該繼續往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