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苗栗縣西方的公館鄉,清朝客家先民在台灣中北部的開墾中心。福基、石墻一帶還設有守望防敵的隘寮。200年過去了,當年涇渭分明的漢番已不分你我,還增加了大量東南亞移民的新血。
福基國小全校107個學生,1/3母親是中國、越南與印尼的外配。由於回家沒有學習英語的環境,孩子們上課時學了幾句,下課卻忘光光,也因為回家無法複習,「這週才教的,下週念出來發音又不一樣。」
資訊組長許英和腦筋一動,用行動載具結合數位內容,創造「把老師帶回家」的學習環境。
他從東南亞語言試水溫,讓國小三年級的新二代孩子(母親來自東南亞國家)用Google Doc共同編寫一套廣播劇本,再用錄音筆請母親以母語念台詞;加入各種音效後,讓孩子們剪接、上傳,加上QR code編碼。最後,只要一台智慧型手機或平板,就成了隨掃隨聽的語言教材。
福基國小教室外牆上,就貼著一張張生活化的東南亞語劇本,「哎喲!你的牙縫裡有一顆玉米耶!」「不會是你的早餐吧!」令人莞爾。
六年級的孩子則使用e-Card平台學客語,他們先跟著App練習,再錄下自己的發音,若不滿意,再錄一遍。考試也變得彈性,學生可以利用下課或回家時間反覆練習、錄音,只要在截止期限內上傳最滿意的錄音檔即可。
因為方法簡便,許多孩子都已通過客語程度測驗,除了有獎金,未來求學還能加分。
為顧及所有孩子的受教權,學校事先確認,每個孩子家中都至少有一台平板或智慧型手機,才進行這個計畫。
許英和認為,科技趨勢無法檔,這個計畫使孩子認同母親的語言,贏得社區認同;也透過讓孩子熟悉常用的軟硬體,弭平城鄉數位落差,「只要老師肯教,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很強!」
福基國小有六人科技教育團隊,校長徐立旋也入列,隨時討論如何用科技輔助教學。
最資深的許英和,推動資訊教育已13年,同時是英特爾(Intel)與微軟(Microsoft)兩大陣營的資訊種子教師。他從只有電腦教室的年代孤開始軍奮戰,當趨勢愈明顯、教學成效愈好,就有愈多老師加入。現在,全校23位教職員都拿到英特爾教師證照,連護理師都用平板教授衛教知識。
科技,讓合作與溝通更有效率
英特爾有一套免費數位教學工具,包括視覺排序(visual ranking)、發覺原因(seeing reason)及展示證據(showing evidence)。三個工具都是視覺化設計,能使學生更專注。
去年,四年級的孩子們為了決定校園裡該種什麼蔬菜,動用了視覺排序工具。平板螢幕上有十幾條彩色區塊,每個顏色代表一種蔬菜,空心菜、高麗菜、紅棗樹等,只要動手指挪區塊,就能排出喜好順序,並且即時統計出全班20多位學生的選擇結果。
老師按個鍵切換螢幕,學生平板上的畫面就投影到大螢幕上,邀請孩子上台說明自己的想法。台下同學若被說服,就會調動自己的喜好順序,使投票結果共識度更高。
「科技,讓合作與溝通更有效率,」許英和說,有老師質疑,將不同顏色紙條貼在白板上挪動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但畢竟比較耗時,也無法即時呈現每個人的觀點。
另一個可喜現象是,當孩子使用平板學習時,教室變得特別安靜,每個人都專注在自己的小世界,但又不與世隔絕;經常可以看到他們交頭接耳,指導沒跟上步驟的同學。
導師郭玲君觀察,為了不遺漏步驟,孩子上課變得專心,比只用課本效果好;加上數位課程內容新穎,下課學生還會持續討論,增加許多互動。
由於深耕資訊教育,當別的偏鄉小校面臨減班,非開放學區(指學區外學生不能跨區就讀)的福基國小學生人數,仍得以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