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甲國中位於工業區,全校來自中低收、低收入戶家庭學生約15%,單親、寄親家庭學生比例高達26%,近三成學生需領取午餐補助。
教學團隊觀察,弱勢生占全校1∕3,學生家長以勞工、服務業為主,無法充分指導孩子,導致學生自我期許與信心低落,缺乏對未來的想像。
於是校內老師彭薏芬、蘇于珊、黃宛婕、林盛宇,每週密集開會一至二次,發現教科書多受限於科目內容,欠缺整合,於是以「合科」方式授課,融合童軍、家政、輔導各科專業的教學設計。
這堂沒有課本的綜合課,每個學生擁有一本個人檔案夾,夾著各式學習單、卡片、手工書。
學做創意履歷 求職能力帶著走
例如他們國中探索職場。「夜班加3000塊?是否要做些色色的事?」「老闆都要幫你投保勞保嗎?」「某某娛樂城月薪4萬8000元,高得太誇張!」九年級學生隨機翻閱報紙求職欄,拋出疑惑。這時彭薏芬老師會反問:「你想承擔高風險的高薪工作,還是安全、收入穩定?」
「求職放大鏡」是獅甲綜合課必教單元,起因於有一年,學生參加技藝班面試,主考官詢問報考動機,幾個學生不約而同回答「因為我家沒錢」,結果一個個名落孫山。老師們聽聞此事,開始醞釀求職系列課程。
課程期間,先透過輔導學生製作創意履歷表或影音履歷,讓學生互相觀摩,再提供「模擬面試練功秘笈」,學生互相抽籤擔任面試官和求職者、練習應答。求職技能無法量化成分數,對學生而言,卻是一種帶得走的能力。
令教學團隊驚喜的是,近年常收到畢業生回饋,不論大學推甄、應徵兼職工作,常有亮眼表現。
討論愛情題:男女朋友如何和平分手?
又如,男女朋友如何和平分手?這問題難倒一票大人,也成為獅甲學生必須參與討論的議題。
綜合課讓學生討論最佳、最有效、最美好的分手方式,以及最令人討厭的分手情境,最後彙整成「分手注意事項」。
教學團隊認為,缺乏家庭關愛的孩子,有時會將愛寄託在自己喜歡的人身上,若無合宜引導,容易過度濫情,或以不適切方式與人互動。
九年級的李伊雯大方讓老師知道有男朋友。她說,以往常與男友大吵大鬧,但在課堂上學會溝通技巧後,現在會先冷靜、給對方時間解釋。
製作告白小卡 練習對家人說愛
團隊教學經驗也顯示,綜合課中的「We are family」單元,是學生最沒有勇氣碰觸的課程。
於是教學團隊輔導學生製作愛心造型的真情告白小卡,讓國中生有機會對家人表達感受。
彭薏芬回憶,歷年若有學生願意分享,台下總是有人感動落淚,曾有學生紅著眼眶說,聽完別人的故事,對照自己生命歷程,全身起雞皮疙瘩。
「這是我與學生最接近的時刻!」蘇于珊指出,家庭對青少年來說,一向是個「不太敢去碰觸的議題」,因此反饋也最動人。
例如九年級的董宸妏就分享,以往不會表達對家人的愛和憤怒,和妹妹常因家事分工互相謾罵,上課後,她寫了卡片給妹妹,表達心中委屈。想不到,妹妹回信說:「我常用笑容去迎接朋友,卻把臭臉丟給家人。是我不夠成熟,對不起!」
推動綜合課超過十年的彭薏芬指出,課程目標是帶給學生一套完整能力,使用期限不只是國中課堂,而是能從「子女職」帶到「父母職」。
升學主義主導的台灣各個教學現場,綜合活動領域常面臨被配課、被邊緣化的情形。但獅甲國中綜合課,教學一直正常化,絕無配課情況,也成為探索未來教育的參考典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