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距離那驚天一爆,已經一年。
2014年的7、8月交接凌晨時分,原本靜謐的高雄市,突然從地底下發出轟隆巨響,成為台灣有史以來最慘重的工安事故!
經過一年的搶救重建,雖然民眾的哀傷情緒慢慢淡去,原本凌亂的馬路和街道也逐漸恢復舊觀,但氣爆事件邁入第二個年頭之際,各界也該檢視目前災區四大面向問題,到底解決了多少?
工安〉
地下管線管理真的有到位?
首先來看石化業的工安,是否已經足以讓民眾安心了?
7月上旬一個週五傍晚,地球公民基金會在高雄舉辦「石化管線上的宜居城市」論壇,除有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演講,也邀請高雄市副市長陳金德到場。
近一年來,不管是中央或地方政府,大家都做了一些努力。
多次參與經濟部「地下工業管線維護管理計畫」的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于樹偉觀察,政府已在半年內完成所有管線的稽查與資料核對,目前多由地方政府管理,如高雄市即於6月底通過「既有工業管線管理維護辦法」,釐清管線施工者及使用廠家的各自權責。
此外,也要求廠商自主管理與定期維護,按「管束」組成區域聯防和緊急應變系統,避免遇到類似狀況,又再出現手忙腳亂、一問三不知的慌亂窘境。
但地方民眾仍不放心。例如在場的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邱花妹質問:「氣爆發生一年了,我們卻只能不斷猜測,政府對未來高雄發展的想像是什麼?」
賠償〉
善款運用與求償管道暢通嗎?
第二個問號,是救災善款的運用是否妥善?
去年捐款共收到45.6億元,市政府按照「生活扶助」「災區振興」「求償救助」三大面向,核定45項計畫,並將資訊公布於「八一石化氣爆善款資訊網」。至6月初,善款還剩下7.5億元。
可是,最近卻出現不少質疑聲浪。如超過40位重傷者的800萬元賠償金,是以「生活重建基金」分五年發放,一旦死亡即停止給付,引起不少家屬抗議。
其次,市政府主張的「代位求償」,代表市民向肇事廠商爭取賠償,至7月底審議通過逾4500件委託案。但隨時間過去,許多結果不符期待。比方,針對房屋修繕與家具毀損的補償,多按財產剩餘殘值估算,並考慮屋齡與折舊,不少災民拿到的補償金,都難以支應實際花費。
81氣爆自救會會長陳冠榮解釋,台灣首次有如此大規模的代位求償,加上事後舉證困難,一再拖慢審查進度,經過漫長等待,不難想見災民會有不滿。
高雄市副市長許立明表示,代位求償結果雖與部分災民期待有落差,但好處是能快速獲得賠償,免於長期興訟。市長陳菊也解釋,執行善款須經18人委員會同意,並非全由市政府說了算。
也因此2014年底,中華民國社會服務協會創辦人孫健萍,呼籲災民轉往另一管道「請求國賠」,爭取更合理的賠償金額,目前吸引200多人加入。
7月底,來到三多一路283巷的某棟三樓住宅,50歲的陳耀彬神色憔悴,氣爆結束這麼久,但他還睡在一樓客廳的行軍床,買了新床墊也不敢放上二、三樓房間,因為屋子還沒整修完畢。
氣爆那晚,他在睡夢中被屋樑壓傷,住院好幾個月,因為一人獨居,當時來訪的公益團體都找不到他,孤家寡人的他回來後,屋子不但殘破不堪,獲得救濟金也有限,形同救災資源網絡的孤兒。目前僅靠醫院鑑定的「暫時失能」領取低收入戶補助,無法回保全公司上班,有時三餐還得靠街坊接濟。
陳耀彬領過的最大筆金額,是市政府發的30萬元,但修屋頂花14萬,土木技師鑑定為18萬,最後只拿到10萬補助。他曾寫信給市長陳情,還到監察院檢舉,如今把希望寄託在國賠上。
重建〉
社區、商圈復甦進度如何?
現在重返災區,馬路、街道、和第一排房屋,大致都修復完成。但硬體重建完成後,才是災民生計挑戰的開始。如何尋回社區活力、重新活絡商圈?正是氣爆週年的第三個問號。
24歲的王奇鴻,氣爆那晚原本要騎車到小港,差幾個紅綠燈就深陷災區,聽到身後傳來巨響,他的機車彈升了1公尺,避震器當場砸壞。「第一時間,真的以為大陸打過來了。」他不知哪來膽量,掉頭回去救人,之後加入81氣爆自救會擔任總幹事,一年來在災區現場感受人生百態。
最近,自救會把工作方向轉為社區重建與商圈復甦。如今年跨年檔期,他們便成功邀請五月天樂團義演,成為一時新聞。
一位在三多路上開店、正對著學校的老闆娘直說,「現在車潮是回來了,但人潮還沒回來!」她發現過去一年,附近學校出現轉學潮,加上氣爆的心理陰霾,使商圈人氣每況愈下。
另一名在「三信街」(三信家商對面的漢昌街)開早餐店的老闆娘,以前每天營業額超過1萬元,現在只剩一半。「沒辦法,一家四口的生活還是要過下去,而且也沒地方可以搬走。」
陳冠榮直說:「幫完大馬路第一排的受災戶,巷弄裡還有很多看不到的陰暗角落,」這群人失去穩定的經濟來源、屋況受到間接毀損、又不愛對著媒體呼天搶地,更需要幫助。
像住在巷子裡的李先生(化名),雖被列為二級受災戶,屋損狀況卻相當嚴重,家具幾乎全毀。如今住家雖修繕完工,一樓樓梯卻出現以前沒有的傾斜狀況,讓他擔心是否地基被氣爆影響,長住下去恐有危險。
防災〉
全民有學到經驗、記取教訓?
最後假使不幸再發生氣爆,台灣人有學到寶貴經驗嗎?
當過五年電視台記者、曾實地採訪921震災的政治大學廣電系主任許瓊文,這兩年投入「傳播與災難跨領域研究」,多次深入氣爆現場,徵詢民眾如何獲得資訊,未來面對災變有何準備?
她發現,或許是對政府充滿信心,多數人認為氣爆不可能再發生,若發生,「反正不過爛命一條!」「這是防災管理最怕的兩件事,第一是否認,第二是放棄,」以往這種心理常出現在餘日無多的老人身上,但災區有許多青壯輩。「這讓我很驚恐,難道台灣人這麼無所謂嗎?」
事實上,每件重大災難都有它留給社會的遺產。如氣爆剛發生時,曾有人提議公開全台所有地下管線資訊,之後又因擔心影響房價或公共安全而作罷。即便如此,對有關單位和住在潛勢災區內的民眾,仍該適度揭露。
否則再多的紀念儀式和捐款,不僅無法挽回破碎的人生,也無法預防下一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