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自李克強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後,民間的錢一股勁兒湧進股市,股市的資金幫助了大批新創業者,也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經濟活水就這樣轉動起來。
台灣,熱熱鬧鬧的總統競選,從民進黨蔡英文赴美得到高規格的待遇,「通過了美國的面試」;到國民黨洪秀柱鏗鏘有力的政見發表,贏得「一秒鐘鼓掌通過」。電視名嘴的無的放矢,網軍的火力全開,政治較勁無時無刻不在身邊圍繞。
兩岸的對比確實讓人有時空和地域錯亂的感覺。國際前鋒論壇報(IHT)專欄作家羅傑.柯恩(Roger Cohen)最近一篇〈幸福勝過政治〉文章,道出許多人的心聲。
目前定居於柏林的柯恩,以文學家之筆描述在柏林的一個週日午後。沿著蘭德維希運河,這一端是情侶斜倚在青翠草地,孩子騎著腳踏車飛馳,青年魔術師變著戲法……。運河的另一端,是德國共產黨發起人之一羅莎‧盧森堡紀念廣場。羅莎.盧森堡是波蘭出生的馬克思主義政治家,在上個世紀初掀起德國左翼革命。1919年,她被槍殺,屍首就扔在這條運河裡。
兩個世紀,兩種心態。柯恩寫著:「當年的羅莎.盧森堡和今日午後的年輕情侶如何相比?當年的政治狂熱怎麼和現代悠閒生活相比?」他說:「政治是20世紀的產業,」意識型態的鬥爭引發了兩次世界大戰,造成歐洲的分裂。
合,半年後就被父親開除了。
政治改變不了社會 健康更重要
進入21世紀,西方人不再忍受政治力量的介入,他們認為「政治改變不了社會,意識型態已經微不足道。」
柯恩感慨:「『政治世紀』早已遠離,眼前是『個人世紀』。」現代西方社會更重視的是:個人健康、精神提升、幸福感、活得更好更久,以及地球的永續。
個人世紀在乎身體和心靈的健康,「它比生產力的意義更重要」。個人世紀重視地球的生存,「因為科技把全世界人類連結起來了。」個人世紀介意貧富差距,「因為世界的資源有限,不能集中於少數人或少數國家手中。」
1992年至1995年,做為世界一流報紙的駐巴爾幹半島記者,柯恩親歷過大滅絕的波西米亞戰爭。他寫下《心生殘暴》一書,他在書中說:「對於我們這批被寵壞的一代,生活在戰爭中是個慘痛的經驗;但也教育了我們,要把這些慘痛的教訓告訴視若無睹的政府,讓他們改變政策。」
柯恩的自省,反應出「政治的狂熱,早已敵不過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欲望」。20世紀的政客把人民帶進戰爭、屠殺;21世紀是個追求個人的世紀,政治人物要切記:人們要幸福和平,不要政治狂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