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藝術紓壓 放下重擔安頓身心

自我紓壓3 從創作裡找到生命出口

黃漢華
user

黃漢華

2015-07-13

瀏覽數 21,850+

藝術紓壓 放下重擔安頓身心
 

本文出自找到你的快樂日記

「你知道我有多擔心你嗎?」美美帶著急切的語氣,責怪爸爸在媽媽過世之後,只顧著外遇對象,很少回家,她害怕爸爸愈陷愈深,心中累積的憤怒、不滿,全然表現。

這是「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的戲劇紓壓課程,美美即興演出自己的真實生活。她的內心正承受不小壓力,很希望聽到爸爸說出,「我其實很在乎妳,」也期盼自己有能力改變家庭僵局。

在導演兼諮商心理師張嘉容協助下,美美在一旁當起導演,指導其他同學演出她心中的大和解場景:爸爸願意放下外遇,重返家庭,和妹妹重享天倫樂。

在戲劇中突破真實生活限制

在戲劇裡,美美坦誠表露心中對爸爸的愛,從不諒解到理解,並且願意主動修復破裂的關係,當看到這樣的結局,她破涕為笑,心裡的擔子頓時減輕不少。

在這個名為「遇見有力量的自己」工作坊,參與的學員從美美的即興表演,不約而同看到自己的家庭關係。「我也希望能和爸爸多聊聊,改善我們的關係,」扮演美美爸爸的傑夫,在短短三分鐘的角色扮演,有如此發現。

「戲劇可以療癒人心,」張嘉容說,現代人面對工作、家庭、同儕、職場,扮演多重角色,身心被很多事情綁架,也為許多事煩心,沒辦法安心過生活,連假日都不能做自己,「我該怎麼辦?」是大家常有的疑惑。

不同於一對一的心理紓壓會談,戲劇紓壓採取團體課程,陌生人一起分享內心世界,這樣的連結關係拉近了彼此距離,每個人互相建議可行的解決方式,也覺得自己可以被別人了解。

或許是現代人承受沉重的壓力,類似戲劇紓壓的藝術治療課程近來陸續設立,藉由繪畫、音樂、勞作等藝術形式,暫時抽離現實世界,轉換情境,對心靈有正面意義。

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理事長江學瀅認為,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不快樂的人比以前多,國內在1990年代開始出現藝術治療,當人們對忙碌的生活找不到方向,充滿不確定感時,悠遊在創作為主的藝術活動,不僅能全然掌控,還可以做真正的自己。

用繪畫探索自我 靜心紓壓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來到台北市公館的一條狹小巷弄,隱身其中的Kokopelli咖啡館,卻多了一分自在感。晚上,十多個人齊聚這裡,來參加「心的曼陀羅──靜心紓壓課程」。

這是很受歡迎的繪畫課程,「紓壓」二字吸引大眾目光,很快報名額滿,在這個由諮商心理師兼藝術治療師周大為開設的咖啡館,除了賣咖啡、簡餐,更具有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功能。

只見周大為要參加者以圓形做為曼陀羅,在裡面畫下最近的心情。大家低著頭,聚精會神地用色鉛筆、紙粘土、蠟筆、布料作畫,有人很認真地打底稿,有人則順手作畫,霎時間,在色彩間揮灑,全都成了畫家。

此時,周大為要大家對著自己的作品,寫下「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四句話,想像與它親密對話。

眾人當中,最近剛結束一段感情的小李是代課老師,他擔心工作表現,不知下一站會到哪,也不確定自己的未來,他自覺容易受別人影響,在圓形裡寫了許多「人」字,也畫出心裡的疑惑。

「我好像回到童年畫畫的快樂感覺!」他表示,本來對藝術紓壓不抱期望,說也奇怪,這幅創作讓他放鬆,和它對話之後安定不少,如今,每當心煩就拿來觀賞,重溫當時作畫的情景。

周大為表示,心理學大師榮格曾經說,圓形有助整理內心世界,重新檢視自我,由於繪畫能釋放情緒,在創作當中,塗塗改改,可以重新再來,也暗示作畫者放開胸襟,接納人生難以完美,勇敢面對實際生活。

演奏樂器表達說不出的感受

真實生活帶來的壓力,還可以透過演奏樂器向外發洩。在音樂治療師的陪伴下,隨興創作,打鼓、彈琴,不需要高深的音樂理論,更不要演奏能力,就能夠放下內心重擔。

在某機關,20多歲的大雄正在用力地敲鼓,「咚!咚!咚!」松德身心精神科診所音樂治療師林歆敏在旁跟隨他的即興節奏,彈著電子琴,大雄愈打愈大聲,幾乎停不下來,引來同事注目,在他心裡卻有一股滿足感。

原來大雄從小就被父母期待樣樣要拿第一,內心壓力很大,當進入職場,看到同事間合作又競爭的相處型態,不知所措而得到躁鬱症,他說不出心裡的壓迫感,但敲擊卻能幫他吐露心聲。

林歆敏分析,音樂可以刺激心智活動,聽到樂器高低起伏的頻率,心跳、呼吸、脈搏跟著改變,身體也隨著節奏,產生快慢強弱的擺動,音樂可以表達無法說出的情感。

音樂治療裡,演奏不是表演,沒有對或錯,卻能從創作音樂的過程,得到心靈整合、療癒傷痛,看來音樂是對付壓力的一項最佳解藥。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