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品茗、書法釋壓,咀嚼詩詞玩味人生

名人教減壓 5 〉台灣工業銀行副董事長 駱怡君

林佳誼
user

林佳誼

2015-07-13

瀏覽數 18,350+

品茗、書法釋壓,咀嚼詩詞玩味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找到你的快樂日記

台灣工業銀行(台工銀)副董事長駱怡君,是台灣金融業少見的第二代女銀行家。身處競爭激烈的金融界,從小又被外界拿放大鏡檢視,駱怡君一路走來,壓力始終如影隨形。

然而,頂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企管碩士學位、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青年領袖等洋派頭銜的駱怡君,紓壓之道卻非常傳統,最愛的竟是書法、茶道與中國詩詞。

揮毫多年 寫字與自己對話

走進位於內湖的台工銀總部大樓,一樓大廳陳列著董事長駱錦明的私人收藏藝術品。從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西班牙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到美國普普藝術教父安迪沃荷,清一色都是西方名家作品。

相較於父親駱錦明酷愛西方藝術,駱怡君的副董事長辦公室,氣氛反倒是東方味十足。

駱怡君每天伏首辦公的案頭,就放著一組文房四寶。辦公桌左側牆上,懸掛著一幅日本清水寺住持親筆墨寶,右側矮几上,則擺著一應而全的整套茶具。

採訪過程中駱怡君示範泡茶。只見她熟練地舀取茶葉、倒進沸水,靜候片刻後,先將茶湯倒入聞香杯,再把品茗杯倒扣其上,然後用手托起,俐落反轉,讓茶湯一滴不落地注入品茗杯,聞香杯中只留下茶韻餘味。

這一連串動作,駱怡君做來一氣呵成,絲毫不見遲滯。因為每天泡茶、喝茶,已是她在忙碌工作中,偷閒喘口氣的放鬆之道。不只是在辦公室內泡茶,出外時她也一定隨身攜帶最常喝的台灣烏龍茶或鐵觀音茶葉,用飄逸壺泡來喝。泡茶的規律動作,可以讓她在不知不覺間整理思緒,「有時候只是聽著倒茶時徐徐的水聲,也可以讓心情馬上就平靜下來,」她說。

除了泡茶外,書法更是駱怡君自幼養成的紓壓祕方。她從7歲進入奎山小學就開始學寫書法,至今揮毫30多年。她的日記都是用毛筆寫,就連出國出差,也會攜帶自來水毛筆,晚上回到飯店就用寫字的過程,與自己對話,讓一天壓力得到釋放。

如今駱怡君擱在辦公桌前的一方硯台與墨條,是從祖父駱水源傳給父親駱錦明,再傳到她手中。儘管珍貴,但駱怡君卻不吝惜使用。她認為,物品唯有經常使用、與之互動,才有意義。「與其擔心這塊墨條會不會被用完,不如想說它的功能究竟有沒有發揮到極致。」由此也流露出她豁達瀟灑的一面。

第三次「創業」 勇敢面對

自從去年中接下台工銀副董事長一職以來,駱怡君坦言,「肩膀重了很多」。過去當集團策略長,還可以只以專業經理人自居,但成為副董後,「總覺得要對所有員工和他們的家庭負責。」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尤其今年3月底,金管會表態同意台工銀轉制商業銀行,更意味著醞釀已久的台工銀轉型大業終於公開啟動。73歲的台工銀董事長駱錦明也把這副沉重擔子,幾乎完全交給最信賴的大女兒駱怡君。

「我們現在不算轉型,而是建立一個全新的事業,」駱怡君說。對她而言,帶領台工銀開創商銀業務,是一種「內部創業」,也是她個人的第三次「創業」。一直被視為駱錦明不二接班人選的她,始終以「創業者」自居,並稱截至目前為止的人生三段創業經驗,都是她壓力最大的時候,且一次比一次更艱難。

第一次創業經驗是外界所熟知的碩網科技。駱怡君從麻省理工學院學成歸國後,先是選擇到怡和創投上班,過著手握資金、每天挑選投資案的日子。直到自己創業後,換成她去求人投資,這才發現,別人的態度也變得完全不同。

印象最深刻的是,有次她去拜訪一位合作對象。「同樣一個人,以前對我態度非常熱絡,但那次卻足足讓我等了4小時。」

但為了證明自己不只是「駱錦明的女兒」,她給自己極大壓力,仍咬牙創出一番成績後,才受父親徵召回到家族企業。也正因為這段角色對調的經驗,使她後來更能駕馭台工銀核心的直接投資業務。

2009年,台工銀決定到香港成立第一個海外分行,駱怡君出任首屆總經理,這是她自謂的第二次創業。

雖然是分行總經理,但駱怡君手中什麼都沒有,「一切是從零開始」。她帶著不足十人的團隊,在高度競爭的香港市場,要求最短時間內打下基礎。當時團隊一個人要當好幾個人用,每天下班還用WhatsApp繼續談公事到半夜,「就跟創業一樣啊!」

過去兩段「創業」歷程雖然辛苦,但可能都比不上眼前正在進行的第三度「創業」要來得任重道遠。

過去台工銀受限於法令規定,無法吸收一般大眾存款,發展受限。因此開創商銀業務,是駱怡君必走的路,更是一個「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任務。

享受人生不同階段的滋味

談起三度創業壓力更大,駱怡君說,這個時候她就會想到,有些中國詩詞雖是她從小就背得琅琅上口,但經過人生各種歷練後,卻有不同體會。就像宋代詞人蔣捷寫的〈虞美人〉,從少年聽雨歌樓上,壯年聽雨客舟中,到暮年聽雨僧廬下,每個時期都有不同心境。

「有些時候回過頭來再去看以前讀的詩詞,你的感覺也會完全不一樣。那個時候你就知道,你又老了一些,」駱怡君說,可是老並不表示不好,每個人的老都是不同的,老可以是更釋然。

「不同年紀、不同階段看同樣一件事情,體會都不一樣。」書法、茶道與中國古典詩詞,陪著駱怡君度過人生不同階段,早已不只是紓解壓力的興趣,而是她體悟人生的一種方式。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