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5日,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馬英九和蔣家媳婦蔣方智怡,飛抵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親自出席胡佛檔案館,公開蔣介石日記(1917年至1931年的日記)與國民黨黨史資料的儀式。
這是蔣介石日記,首次以原來面貌展現在世人眼前,震撼整個華人世界。
整整十年後,2015年3月4日,現任胡佛副所長暨圖書檔案館館長魏肯(Eric Wakin),應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與《遠見雜誌》共同邀請,在來台訪問期間,擔任「遠見人物論壇第93場論壇」主講者。
魏肯擁有哥倫比亞大學歷史博士學位,曾在安永、IBM擔任顧問,社會歷練豐富的他,把華爾街經驗帶到胡佛研究所,也把胡佛研究所帶領到了新的高度。
他在會後接受《遠見》獨家專訪,首度暢談兩蔣日記。這也是自兩蔣日記飄洋過海到了美國,進入胡佛研究所檔案館大門,交由館方「暫存(deposit)」以來,首度有館長就此一主題接受中文媒體獨家專訪。
胡佛檔案館經過修復、篩選遮蓋部分蔣家隱私內容後,自2006年起陸續將蔣介石日記公布。
日記製成微縮膠卷,再還原成複印本,公開在胡佛檔案館,供大眾在館內調閱,不能影印、外借,吸引大量中國近代史學者絡繹於途,到史丹佛大學一睹原文,成為過去近30年來胡佛檔案館內最熱門的史料館藏。
開放,是館藏重大價值
胡佛檔案館的館藏,長度加總起來達25英里,是北美地區收藏史料最豐富的檔案重鎮之一,數量排名至少前五大。接任胡佛檔案館館長近兩年時間的魏肯說,儘管胡佛檔案館珍藏著不計其數的珍貴信函、照片、手稿文件,然而「日記」絕對是其中最特殊的一種史料。
加上尚未公開調閱的蔣經國日記,兩蔣日記總共逾百冊,總字數達百萬。
蔣介石日記由毛筆書寫,又幾度歷經遷運,保存狀態參差不齊,部分嚴重破損、發霉,字跡模糊不清。胡佛檔案館花費許多人力、時間與經費維修與整理,才終於開放。
但魏肯說,可以開放史料,一新世人對蔣介石認知,是做為日記保管者最榮幸之處。
事實上,「開放性」(openness)一直是胡佛檔案館最強調的價值之一,也是該館成為近代世界史研究重鎮的關鍵。
做為非營利組織經營高手的魏肯說:「你不可能解決世界上所有問題,」所以經營非營利組織最困難的地方,就是如何決定你想成為什麼樣的組織,並排除其他方向。
胡佛研究所是百分之百由私人捐款支持的智庫機構,絕大多數經費來源都是來自私人捐款。把珍貴的館藏開放,讓世界上所有想看的人,都可以看到這些珍貴的史料,這是胡佛檔案館做為歷史保管者的初衷,也使胡佛建立起獨一無二地位,讓更多人願意主動捐款支持。
中國近代史有望重新詮釋
正因為開放日記,許許多多從蔣介石日記延伸出來的研究、論述、專著,重塑了世人對中國近代史的認知。所以連雅虎創辦人楊致遠也曾親自造訪胡佛檔案館,在留言簿留下「感謝你們承擔了如此重要的工作」。
蔣介石日記所呈現出來的人格形象,和過往公眾所認知的頗有差距。而據了解,如果未來蔣經國日記也能夠完全公開,或許很多中國近代史與1949年之後的中華民國歷史,都會有重新詮釋的機會。
但目前蔣經國日記仍舊處於封存狀態,且蔣家後人對兩蔣日記的歸屬權與如何處置,意見不一,蔣經國日記是否對外開放,也一直是高度爭議的話題。
談到日記所引發的爭議,魏肯放下組織經營者的判斷,純粹從史學家角度有感而發的感嘆,「在我眼中,最有趣的一點是,當你看著這一本本日記,看著上頭模糊的墨跡,想像一個人每一天、每一天地坐下來,每一字、每一字地記錄著他的生活、他的想法,和他的心情,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可能是他所能給予這個世界的最好一個禮物。」
兩蔣日記對於台灣、對於中國,甚至於對整個世界歷史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紀錄。
魏肯強調,如果能有個場域,讓所有人都能夠看到裡頭留下的珍貴訊息,儘可能地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近這些材料,會是多麼好的事情。「即便你擁有全世界最珍貴的東西,但如果沒有人能夠看到,這就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