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三十日閉幕的中共七中全會,顯示出來的中共政治權力架構,是鄧小平上了神檯、李鵬執掌實權的格局。
鄧小平上神檯,是說他儘管已經宣布退休,但最高權威的地位並未改變,而且更加「神化」了。執掌實權的人,仍須處處捧著鄧小平、抬出鄧小平,他講的話,仍被傳達作為金科玉律,無上權威。
鄧小乎上神檯的第一個表現,是七中全會舉行期間,關於他去中南海選區懷仁堂投票站投票的報導。新華社說他「履行作為一個普通選民的權利」,但一個普通選民,豈會有電視、電台報導,有報刊大幅照片刊登,有新華社、中國新聞社的專文描述?
而最重要的,是描述的內容,新華社說他「面色紅潤,神采煥發,步子穩健有力」,中新社說「看起來他身體很好,腰板還是那樣挺直,步履穩健,上下台階時由愛女毛毛攙扶他,但能看出來只是輕輕挽著他的胳膊,並未用上勁。而且北京近兩天刮大風,今天上午的氣溫是攝氏三度,但鄧小平沒有穿大衣。」整段描述最妙的是連毛毛「並未用上勁」也「看出來」。這種描述方式,頗有毛澤東晚年流著口涎而仍被描述成身體健康、萬壽無疆的味道了。
肯定鄧的領導
其次,是七中全會的公報,一開始即表示:「全會高度評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肯定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多項工作所取得的顯著成績。」
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鄧小平同志倡導下」於一九七八年底開始改革的道路;十三屆四中全會,是鄧小平親自把搞了十年改革的趙紫陽打下去,建立「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中共領導層的會議。
這兩個會,都是鄧的「傑作」,儘管在路線、方向上有根本矛盾,但七中全會仍予以高度評價、充分肯定。也就是說,保守派要壓改革,算十年改革失誤的賬,可以不必了,而保守派對江澤民「不服氣」,也不必了。這兩次會議,都是鄧小平起主導作用的,不能否定。
其三,「文匯報」在發表七中全會公報那一天(十二月三十一日),同時發表了該報駐北京記者陳建乎的專電「鄧小平的幾點意見」,報導「這次將十年規畫與「八五」計畫結合起來考慮制訂,是一次新的作法。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對此也發表了意見。會議轉達了鄧小平的意見,其大意是:要立足從前十年看後十年。」
路透社在一月三日也發表專電,報導七中全會傳達了鄧小平的講話,鄧說,不要在中國經濟究竟沿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道路前進的問題上吹毛求疵地爭論,「我們不能說計畫經濟就是社會主義,或是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路透社還報導,鄧的講話是在七中全會開幕的第二天就作傳達的,從而為會議的六天討論定下調子。
鄧小平的最高權威似乎是不可動搖的。但是,在實際執行中,在「中共中央關於制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畫和「八五」計畫的建議」中所體現的,卻不是十年改革以來的經濟路線。而在這方面,負責實際執行權力的,卻是李鵬。
李鵬是七中全會主角
首先,整個七中全會,主要是審議並通過十年規畫和「八五」計畫的「建議」,而這「建議」由李鵬作說明。很清楚,這是李鵬主持制訂的「建議」。他是七中全會的「主角」。
其次,大會閉幕三天,「人民日報」(海外版)即以一整版多的位置,發表李鵬在全國計畫會議結束時的講話(一九九0年十二月一日),這個會議是講全國計畫工作與經濟安排的。
其三,在七中全會會報中,以及在「人民日報」發表的李鵬的講話中,事實上我們看不到有任何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步驟。其中有一句提到「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有關趙紫陽在中共十三大時所作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揮,特別是有關私營企業的地位,必完全沒有提到。個體的、私營的企業、鄉鎮的企業,這些過去十年在大陸的經濟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經濟形式,在七中全會的「建議」中完全沒有了地位。
另一方面,則是對於連年經濟效益都下降的國營企業,予以強調,表示「繼續增強企業特別是國營大中型企業的活力,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鞏固,是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此外,則是貫徹陳雲的「無糧則亂」的說法,表示要把「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作為一項基本制度長期穩定下來」。
就治理整頓與改革開放的關係來看,由於鄧小平說過不要用治理整頓來壓改革開放,因此在「建議」中和李鵬講話中,也多處擬到要「改革開放」。然而,在李鵬講話中提到,「一九九一年的經濟工作,要處理好治理整頓與執行「八五」計畫的關係。在工作安排上,以治理整頓為主,並開始執行「八五」的發展計畫。可以說,一九九一年是在治理整頓中求發展。」
因此,總的來說,鄧小平上了神檯,高度評價了他倡導的「改革開放」,而在經濟工作的實際執行中,則是陳雲的鞏固農業、搞活國營大中企業、以治理整頓為主,強調計畫與「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方針。私營企業,個體經濟、鄉鎮企業甚至經濟特區,這些在十年改革中湧現的新形式,都不見提到,都沒有了地位。中國經濟又向集權、計畫的方向發展了。
鄧小平說要把經濟搞上去,「不能說計畫經濟就是社會主義,或者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他的話的重點應是在後面那句話,也就是說不要把市場經濟說成是資本主義,因此就不搞市場經濟了。但是,在「建議」與李鵬的講話中,則顯然是強調了計畫,強調了中央調控。
打著紅旗反紅旗
因此,鄧小平的地位固然「神化」,但李鵬掌實權,他是學會了「打著紅旗反紅旗」的作法,這次是「打著鄧小平的旗號反對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的路線」。
李鵬權力的穩固,是相當清楚的。中國新聞社在報導「中國黨政領導人」的投票活動時,著重描述了鄧小平、江澤民、楊尚昆、李鵬四個人的投票情形。可見,除了「江核心」之外,鄧、李、楊仍是最有權勢者。而李鵬在投票時說:「我以一個普通公民的身分來參加今天的投票」。這個「普通公民的身分」,事實上就如同文革期間江青大權在握,卻要強調自己是「小小老百姓」一樣,包含著心底裡認定自己並非「普通」。這種措詞,本身就是大權在握的表現。
海內外許多人都很奇怪,為什麼以李鵬這樣不得人心而又智商水平偏低的人,居然能夠穩穩地掌握大權呢?
那是基於「面對風雲變幻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建議」),面對「國際敵對勢力「和平演變的陰謀」(「人民日報」「元旦社論」),我們要做好應付出現最壞情形的準備(李鵬講話)。
中共領導層,包括幕後的超級老人及幕前的掌實權者,都認定東歐政權在八九年底對民主派的退讓,是導致他們的政權一個個倒台、變色的原因。而一旦撤換李鵬,他們認定中國大陸的壓制的局面就破了一個缺口,於是民主派的要求就接踵而至,比如立即要求對「六四」平反之類,這樣,以槍桿子、以強硬路線穩穩地控制大局的情形就有所改變,於是,「千萬人流血」打下來的江山就不穩了?
正是基於這個原因,鄧小平不能換李鵬,而在八九年十三屆四中全會上只是提升了江澤民、李瑞環、宋平,卻不提升在「六四」中「立功」的陳希同、李錫銘。江澤民、李瑞環都缺乏在中央的實力基礎。「江核心」是空頭的。於是,實際執掌權力而又不可被撤換的人,就是李鵬了。
中共當前的政治局面,有點像毛澤東去世前的格局,鄧小平是毛澤東,江澤民是華國鋒,而李鵬則是不得人心的江青。
這格局何時打破?朝那個方向打破?端視鄧、陳的長壽競賽了。
(李怡為「九十年代」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