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公民意識高漲,社會運動經由網路串連,發揮前所未有的效果。許多由社會學群師生帶起的一波波討論和行動,使社會系不再被視為是冷門科系,而是與時事俱進、改變社會的力量。
另一方面,現代人生活步調快,壓力來自四面八方,得憂鬱症的人愈來愈多。據估計,全台憂鬱人口已逾百萬人,心理諮商師需求大增,心理系也成為許多人的志願首選。
社會心理學群分為社會系、社工系和心理系三大類。其中社會學是基本學門,研究人與社會的關係。隨著潮流,各社會系的發展方向略有不同,例如,元智大學設有社會暨政策科學系,從政策面切入社會議題,東華大學社會學系則強調社會企業課程,南華大學則是應用社會學,強調實務面的應用。
高齡化時代來臨,許多社會系開設「醫療社會學」,討論醫護照護、醫療倫理和醫病關係等議題。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系主任陳明儒表示,長照制度的規劃設計等,都是近年值得關注趨勢。
心理學方面,應用面的心理學開始受重視,許多學校開設職場健康心理學、人際溝通與說服,以及銷售心理學等課程,從生活經驗當中研究心理學。亞洲大學心理學系系主任李志鴻指出,傳統心理學主要研究壓力來源,現在幽默、積極和成功等正向心理學,也是未來研究重心。
無論社會系和心理系的課程,都朝向社會實踐面的方向發展。台北大學社會系便與三峽的社區合作,讓學生深入訪談調查,設計出老街復興方案,開啟當地民眾對發展的想像。
台北大學社會系主任張恆豪鼓勵學生走入社會,因為社會學不應該只是理論,而要「用不同的方式,回應社會需求。」
發展優勢
彈性思考與論述能力,解決社會問題
微型企業概念興起,使許多社會系鼓勵學生運用創意形塑社會企業概念。例如台大社會系教授陳東升開設「社會經濟組織的創新與設計」課程,引入社會創新概念,課堂裡滋養了共同工作空間「好伴」等創新團隊。
社企潮流也傳往南台灣,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學生則在校內設置二手腳踏車「C.C.Bike」,將車況好的車子改造成校園公益車,隨借隨還,讓廢棄車有了生命。「從身邊開始創新,學生在學校就有社會創新能力,」陳明儒說。
關於未來就業,由於此學群的學習範圍廣,畢業後的選擇相對多樣。「職場變遷過快,反而要重視基礎科學,」張恆豪認為,包含政界、市調公司和NGO等工作,都需要彈性思考和深度論述能力,這些都是社會系學生的特點。
「就業力並非重點,社會力才是王道,」陳明儒則表示,社會系並非是針對職業需求來訓練學生,而是透過理論的思辨,讓學生擁有多元觀點,了解社會整體層面概況,進而提出解決之道。
至於心理系畢業後的發展,由於心理師必須要有碩士資格才能考,許多人在大學畢業後選擇繼續升學,或是找初階的輔導工作,如進入企業界的員工輔導中心、人力資源規劃中心等,替員工打造幸福工作環境。
價值觀多元衝撞的年代,社會心理學群的學習更顯重要,此學群強調人文關懷和社會實踐,並企圖從社會結構來分析問題,幫助大眾走向美好社會。
學長姐領路
輔仁大學心理系四年級 歐葳
從「人」的角度出發,貼近社會脈絡
Q1:為何選擇心理系?
A1:在我考大學的時候,「心理師法」剛通過,因此心理系受到大家關注。從小我就發現大家喜歡找我傾吐心事,甚至是人生的諮詢者,我在過程當中也獲得許多快樂,因此決定未來要走這方面的路。
大學推甄之前,我看了一些心理學相關書籍,覺得這個學科很有趣,而且心理系具有統整性,有理科的理論,也有文科的思考。從就業面向來看,社會學院的學習,有些無法直接對應到未來職業,不過心理系有心理師可以考,算是一個專門學科。經過這些考量之後,決定報考心理系。
先培養同理心 才能助人
Q2:印象最深刻的課程是什麼?收穫是?
A2:系上很多討論式課程,讓我們有機會發表意見,並從大家的想法中獲得收穫,其中有兩堂課讓我印象深刻。一堂叫「生命敘說與自我發展」,是訓練同理心的課程。
班上分成小組,每組必須閱讀三本生命敘說的論文,接著要說給同學聽。我們透過不同方式展演論文內容,演說或是演戲。為此我們必須不斷揣摩論文作者的心境,設身處地思考他/她的難處,從過程中我感受到同理心的重要。
當一遍又一遍地念著論文、寫出劇本時,自己也跟著流淚、嘆息,感受文中主角的疲憊,這是身為一個「助人工作者」必修的課程。
還有一門課是「團體過程:經驗、觀察與行動」,這堂課讓我們理解小社會如何形成,自己在團體當中又扮演怎樣的角色。上課方式很有趣,大家在教室裡圍坐成螺旋狀,老師也坐在當中,課程一開始,老師什麼都沒說,要我們安靜坐定,看會發生什麼事。
剛開始大家都搞不清楚狀況,沉默幾分鐘之後,有人開始說話、甚至是抱怨,或是有人帶頭說要討論事情,每個人的行動都成為之後課堂討論的重點,老師帶領我們思考團體動力是如何形成,該如何推進或打斷。
從社會脈絡中找出真實答案
Q3:心理系給你的專業訓練是什麼?
A3:由於要熟悉心理測量,因此統計和分析技能是基本功;也擁有蒐集資料、分析問卷的能力,幫助我們更嚴謹地解釋調查意義。
此外,心理系接觸許多不同領域知識,例如社會學、工商、心理認知和諮商等,這些都能增進我們在心理面的專業判斷。
心理系是與人相關的學門,我們對人的敏銳度很強,懂得觀察別人,從表情和話語中能判斷他人的情緒狀況。
我們也具有批判性思考,時時反省自己和他人,懷有廣大胸襟,因此面對不同的故事,能以多元思惟解決問題。
我曾經到揚生基金會實習八週,帶領老人家做保健操,陪他們玩小遊戲。由於系上的訓練,無論是哪個年紀的人,我都能夠輕易地親近、和睦相處,甚至成為他們的好友,解決他們生活上的疑難雜症。
Q4:你的同學大多具有那些特質?
A4:我們多半很隨和、尊重而且包容彼此的不同,對社會有關懷,喜歡討論社會時事問題。
面對一個社會事件的發生,我們會用各種層次試著分析,從他的個人、家庭到成長環境等,藉此還原當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以此勾勒出事件發生的全貌。
我想,從社會脈絡裡找到最接近真實的答案,這是心理系學生的本能。
【快速了解 社會與心理學群】
學生特質:
感性與理性兼具,喜歡與人相處,對人感興趣,具有敏感性,也常常自我探索。對社會脈動相當關心,對不同的社會議題
引發共鳴,富有正義感,希望透過自己的實踐和力量,改變社會。
畢業出路:
市場調查人員、臨床心理師、輔導老師、心理研究人員、社會服務人員。
相關領域代表企業(組織):
尼爾森行銷研究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台灣易普索市場調查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內政部、健保局、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喜憨兒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