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四年大學生活, 這些事你一定要做!(一)

校長給新鮮人的建議

陳芳毓、李雅筑
user

陳芳毓、李雅筑

2015-02-17

瀏覽數 88,050+

四年大學生活, 這些事你一定要做!(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2015大學入學指南

《遠見》專訪7位大學校長,請他們分享一些「早知道這些就好」的建議。例如政大校長周行一勉勵學生,把眼光放遠,立定目標後就不要被小事干擾,更要訓練自己成為領導者;輔仁大學校長江漢聲鼓勵學生走出網路世界,花時間培養自己的人文素養,同時跨領域學習,藉此提升國際觀。

而清華大學校長賀陳弘則建議,利用寒暑假做些一直想做而還沒做、讓你在20、30年後還會津津樂道的事。靜宜大學校長唐傳義認為,發現、實踐、分享是進大學必做的三件事。大一時,先找到自我定位,設立目標後再逐步達成,最後,透過分享、利他,就能創造積極且正向的快樂。

校長們的經驗談,希望能讓你有所啟發,比別人早一步調整自己心態,幫助你培養硬實力,也累積軟實力,真正青春不留白。

政治大學校長 周行一

從「犧牲」開始,練習做一位領導者

政大附近有家鵝肉店,每週都有一個下午限時兩小時,免費提供一碗原價40元的鵝肉飯。學生排隊人潮太多,至少得等上半小時。

每次看到這個情境我都在想,若家境清寒想省錢,無可厚非。若否,同樣花30分鐘,能不能做一件比「排隊省40元」更有價值的事?比如,讀一本書、找老師請教問題、或慢跑幾公里?

這幾年,台灣的社會氛圍及媒體報導,導致大學生容易將注意力放在眼前「小確幸」。但是,當沒有花足夠時間注意大事、設定大目標,「排隊吃免費鵝肉飯」這類的小事就會不斷干擾你,使你無法心無旁騖朝目標前進。

不被捲進小事漩渦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提升(transcend)心態到更高的層次。你可以經常自問:這一生,我想做什麼?當我離開這世界時,希望如何被記得?

如果很多人都記得你的好,那代表你這一生有付出、有犧牲。犧牲,是領導的起點。放眼古今中外領導者,我們只看到他們的成功,卻忽略他們的犧牲,犧牲時間、金錢、甚至家庭生活。

領導者不一定要做大官,重點是立大志。職業無貴賤,若你想開餐廳,目標可以是「要全台灣因我而吃得安心」;你想當明星,也可以想著「要全台灣因我而開心」。這就是我對政大學生的期許——做台灣社會的良心。

目標放遠 優先順序就會清晰

大學生活有許多當領導者的練習。讀大學時,我期待自己未來成為一個領導者,所以擔任系學會總幹事。雖然要犧牲很多時間聯繫、募款,有時為了辦活動還得先墊錢,但我把握這個服務的機會,學到了團隊合作的方法。

1000多年前,孔子教育學生要「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意思是,努力與成果往往會有差距,但設定高目標會激發潛力。當你一心想拿下120分,並為此拚命準備、練習,即使失敗,至少會得到100分。若你只想要60分,心態得過且過,最後可能只會拿到40分。

同樣道理,當你將眼光放遠,自然會有所為、有所不為;看到別人排隊時,想法便不再是「不排我就虧了」,而是「真浪費時間,我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當你將格局、氣度提升到這個境界,出社會後便不會一味跟同事計較「少請我吃一頓」,跟老闆計較「多加一天班」,而會更有彈性。這並非鼓吹企業罔顧勞工權益,而是希望大家自我期許,從年輕時就培養自己成為改變台灣、翻轉世界的領導者。當你將目標放遠到十年後,自然就知道大學生涯中什麼不該做、什麼該做了。

輔仁大學校長 江漢聲

跨系、跨國學習,完備人生與專業

對多數人而言,教育始自家庭,終於大學。因此,大學四年就是完備素養與學識的最後機會。其中最重要的是培養人格素養,包括良好的人際互動與正向抗壓的能力。雖然許多科系都會開設「專業倫理」課程,但是考100分,不見得就是最有道德倫理。

因為「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社會潮流」,這種特質很難透過課堂傳授,考試也考不來。即使醫學院老師對學生三申五令「不要開不必要的刀」,但學生到社會上一看,發現「多開刀才能多賺錢」,可能就隨波逐流了。

為深化感受,我們進一步將人生素養融入生活,在醫學院替「大體老師」辦彌撒,讓學生學會對病人的尊重。

跨界學習 強化專業深度與廣度

通識課程也是素養養成教育的關鍵。但為了不讓通識課流於營養學分,我們推出鼓勵學生參與藝文和服務活動的「護照」本:例如學生聽音樂、看展覽,可在「藝文護照」上蓋章;參加服務學習,則能在「服務護照」上蓋章。參與度高的同學,畢業證書上會加註「outstanding student」(優秀學生)。

我期望大學生不只上課,更要玩社團、修輔系,跨領域學習。輔大是相當完備的綜合型大學,有醫學系,也有體育系和音樂系,學習資源非常豐富。因此,我們計畫縮減核心課程學分,讓學生有更多時間選修外系課程。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其二,這並非不重視專業,而是深感跨領域學習更能強化專業的深度與廣度。比如,中文系沒有專業證照,學生可以修一個有證照的輔系作為次專業;營養科學系的學生也可以選修長照學程,加深銀髮族照顧的專業知識。

第三,培養國際視野,這對未來要與亞洲其他國家同台競爭的台灣學生來說,尤其重要。輔大是天主教大學,海外資源豐富:每一個外語學系至少有1/3的師資是母語老師;姊妹校及外籍生遍及各大洲,還有200名左右的陸生,全台最多;管理學院有許多雙聯、三聯學程,只要在台灣入學,就能到歐美學校修課,也可到海外校友的企業去觀摩實習。

我鼓勵大學生走出網路世界,把時間花在培養自己的素養、跨領域學習及國際視野上,掌握最後的校園學習機會。有人以為,網路上可以看新聞、交朋友,什麼都有,但網路上的資訊是很片斷的。就如同交朋友一樣,一定要見面、談話,才會真正了解對方的特質。

清華大學校長 賀陳弘

利用寒暑假,做件30年後想到會笑的事

大學生總共有八個寒暑假,這是一段沒有功課和例行事務的時間。我建議,有兩、三個假期可以什麼都不做;另外五、六個就要有目的,做些你一直想做而還沒做的事,像是環島旅行一週、讀一本經典。

這些事,通常需要長時間規劃、執行,完成後也需要些時間沉澱、反思,最適合寒暑假來做。大二那年暑假,我跟三個同學騎車環島。我們的車子都很破,其中一位同學的車甚至無法換檔。當時還沒有民宿,我們也住不起旅館,十幾個晚上,不是搭帳篷睡學校操場,就是睡寺廟大殿,還有兩天住在好心人家中。

最難忘的是夜宿南橫最高點壽卡。當時那裡很荒涼,只有幾座小工寮充作卡車司機休息站,入夜後更是半個人都沒有。晚上我們睡在工寮裡,抬頭看,一片深藍色天空,綴著銀白色的星星。至今我仍記得那幅畫面。

另一個寒假,我找同學一起讀歷史學家湯恩比(Arnold Joseph Toynbee)的12冊鉅作《歷史研究》。他認為,不一定只有大河流域或貧瘠土地才能孕育燦爛文明。文明的興衰,關鍵在領導者及人民如何回應環境的挑戰。讀這些經典,對我一個20歲少年產生極大的影響,開始對自己有更多期待,不會任意將失敗因素歸諸於客觀現實。

成長過程中,我們得回答幾個人生重大問題:為什麼要活著?什麼是美醜?什麼是善惡?有些聰明人將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寫成書,有文學、哲學、傳記、詮釋歷史,我們都可以依照興趣,找幾本可以回答這些重大問題線索的經典來閱讀。當你對這些問題有答案,人生也會走得比較確定。

到工廠、公司實習 挑戰更大

此外,也可以嘗試工作型的體驗,比如打工。一般工作場合,像飲料店、速食店,大家做的是相似的事,接觸到的也多是學生,能學的東西有限,跨出去的步伐就小了些。

這種工作可以平常做,寒暑假的時候,可以挑戰一些平常不容易做到的工作型態,像是到工廠、公司實習。大學課程是「制式學習」,就像把你丟到一台行駛在固定軌道的車上,只能跟著往前走。下車、換車,都很難。

然而,這台制式學習的列車有很多不足,需要靠其他學習來彌補,這就是寒暑假的功能。即使你想「跳車」,探索過後,更可能找到跳車的方法和勇氣。寒暑假,做一件20、30年後,想起來自己會微笑的事吧。

高雄醫學大學校長 劉景寬

多接觸人文、藝術知識,培養同理心

從大學時就在高雄醫學大學,對於醫學教育有很多體悟,我認為,學生在大學時期應多接觸人文、藝術知識,以培養人文素養,唯有保持同理心和病人建立良好醫病關係,才能稱得上是好的治療,目前興起的敘事醫學,即是希望師生和病人能擁有更多互動溝通。

我是念醫學的,人生的際遇很難說,當初也沒想到會走上這條路。聯考時考了好成績,大家心目中的第一志願是醫科,興趣廣泛的我便決定就讀。醫學院的課業繁重,進入大學後,幾乎每天晚上都在念書。

當時的醫科教育較專精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較少,因此常找機會到外校旁聽。我的哥哥那時念東海大學,大一、大二暑假我就到那裡修課,接觸人文學科的知識,像是社會學和文學等,讓我有了不同的體悟。

參與社團活動 建立人際互動

醫學教育往往太過重視科技發展,卻忘了醫學所服務的對象是病人,人文素養也是必須學習的課程。首先,醫生要有同理心,疾病產生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必須了解病人的日常習慣和家庭環境等因素,才能判斷療效、對症下藥。

第二是敘事醫學的興起。以往醫生僅是在病歷表上記下病況,現在應該要深入理解病人的心理感受,病史紀錄應是建立與病人間的互信,才能擁有良好的醫病關係。高雄醫學大學從大一開始就推行書院教育,希望從通識課程、社團活動和住宿生活中,形塑學生的人格發展和品德教育。

其中,社團活動尤其重要,我在大學時也參與許多球類社團,像是足球、網球和排球。這是自我探索很重要的過程,也是學習人際互動的方法。

高醫的學生相當熱衷社團,包含球類、藝文等社團有上百個,每天下午走在校園裡面,得要注意不要被球打到,可見同學們相當熱衷運動。

網路世代和社群網站興起,年輕人與別人面對面的時間變少,溝通能力也漸漸下降,參加社團活動是很好的機會,能藉此學習與人相處的能力。大學時應努力培養自己的專業,了解該領域的核心價值,並透過實習和打工等,驗證所學,養成終身學習的能力。更要多涉獵其他領域的知識,擁有全方位思考的能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