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0年前,這裡的芭樂園還是水稻田。
當時,張進昌看到年逾八旬的雙親無力耕種,不願田地就此荒蕪,毅然放下從事30年的機電工程師職位和百萬年薪,轉行投入農耕,把父親的擔子扛下來。
張進昌從父母的種田經驗發現,水稻利潤薄弱,打算改種其他作物。
剛好當時碰到紅心芭樂新品種問市不久,算是新興水果。由於維他命C含量在所有芭樂裡最高,營養價值豐富,熱量又偏低,符合養生潮流,讓他決心開始種植,希望搶頭香。
但其實他並不熟悉農作生活,儘管從小跟著家人到田裡幫忙,卻不諳種植技巧。他認為,種田無異就是灑肥料、放農藥,種什麼就可以收什麼,直到前往農委會的農民學院、雲林縣農民大學、雲林科技大學、台南及高雄區農業改良場上課,才發現農業是門大學問。
為了充實芭樂的種植知識,他到高雄市燕巢區及彰化縣社頭,向20名芭樂老農請益,並向農委會索取植物保護手冊詳細研究「番石榴」篇章,以一年時間接受基礎訓練。
「原來種田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說,農民不好當,要認識害蟲習性、生態環境,更要了解化學肥料、農藥的正確用法,才能種植安全衛生的水果。
有機肥栽培 第一年大豐收
2011年,他開始種植紅心芭樂,刻意減少一半以上的農藥、化肥用量,他不用除草劑,定期背著割草機除草,又把糯米糰晾乾,加入白麴菌、糖蜜、豆漿,做成含有微量元素和有益菌的有機肥料,避免土壤酸化。
「想要水果好吃,就要善待它,給它吃最好的、住最好的,」張進昌闡述理念。他採用草生栽培法,在土壤上舖草,當大雨來臨或遇到乾旱,這些草就成為芭樂樹的最佳保護毯,調節土壤、樹根的溫度。
張進昌的努力沒有白費,第一年就有了大豐收,紅心芭樂甜度高達12度,交給有機店販售,1斤要100元,遠高於市場拍賣價1斤30元。
因為農藥用量少,第二年,芭樂樹結實纍纍,卻引來介殼蟲、毒蛾肆虐,發生嚴重蟲害,張進昌想嘗試有機栽種,天真地認為會有天敵吃掉害蟲而不予理會,豈料出乎他預料,20噸的紅心芭樂都被吃了,損失超過60萬元!
從這次經驗,他學到教訓,不再放任蟲害不管。他先用農藥除蟲,兩個月後,開花結果,趁著紅心芭樂果實還小的時候,就套上保麗龍網袋,躲過東方果實蠅襲擊,並不斷修剪樹枝,不讓樹木自由生長,以免樹形太大、葉片太過茂密,造成通風不良,影響芭樂品質。
在他的果園,可以發現樹木之間保持3公尺距離,好讓空氣在枝椏間流通,樹根也可以在地底任意伸展,他還以蘇力菌、放線菌,增加土壤營養,採收前兩個月,停止噴灑農藥,所以,能符合農藥零殘留的標準。
自產自銷 盤商買不到
2014年,張進昌走出蟲害陰影,紅心芭樂品質如他所願,還沒採收,就已經有1/3被預訂,等於樹枝上掛的都是訂單,有機店的訂單也絡繹不絕。原本用來包裝的紙箱,無法供應盤商,因為光自售都不夠。
在新北市開有機店的張淑貞就說,消費者每次下單,要一星期後才能來拿,因此,門口排了不少取貨的人。「還有人特別指定蟲咬過的!」她說,消費者認為這樣的芭樂特別甜。張進昌每週寄來三次、共180斤的紅心芭樂,往往是當天到貨,就銷售一空。
蓁園農產公司經理許蓁也說,紅心芭樂有別於常見的珍珠芭樂,是台灣少見的水果,張進昌讓她販售的農產品深具特色,直呼找對了生產者。
張進昌的成功看在虎尾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系主任羅朝村眼裡,認為不是偶然。他回憶,張進昌上課,從不缺席,還能夠舉一反三,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在實務上,是優秀的學生。
從事農業的收入雖然不比從前當科技人高,但是「它讓我生活踏實,身體比過去更健康,」張進昌笑著說,少用農藥,顧及消費者安全,讓農業不僅是賺錢,還是良心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