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不是每位消費者都會掏錢購買,但至少不會先嫌貴吧。或許,民眾還會願意停下來聽聽一朵133元香菇的故事。
這個強烈對比,正是鹿窯菇事總經理陳琰玨對香菇價「值」的堅持。
自產自銷 不讓盤商壟斷
今年40歲的陳琰玨從事香菇種植和經營近16年。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後,原本從事機械領域的他,跳入了香菇種植領域。當年,他不到25歲,是全台最年輕的菇農。十多年後,他仍是全台菇農中最年輕之一。
身為「年輕菇農」,陳琰玨對農民老化現象充滿焦慮感,讓他在2012年決心從單純的菇農,轉型打造自有品牌。
「台灣農業有很強大的能量,卻走不出去,」陳琰玨一語道盡台灣農業的盲點。他拿出自家有機香菇,烘得又乾又脆,剝開時還有響亮清脆聲,邊讓客人生吃,邊說明自創品牌的初衷。
做了十多年菇農,他體驗到,如果香菇販售仍然拘泥於傳統年貨大街「用斤論兩」的方式,香菇的價值將永遠垂著頭,無法昂然自立。
但要走出這條路,過程卻很坎坷。堅持有機栽種、初生之犢不畏虎的他,一開始就被山林的蚊蟲上了一課震撼教育:在夏天栽種香菇,簡直不像在種植,反而像在養蚊蟲、白蟻。
濕熱的菇園宛如害蟲的天堂樂園。不到一個月,香菇幾乎快被蟲害滅絕。連工人都向陳琰玨抗議,「若不處理蚊蟲,就不幹了!」不懂如何有機栽種香菇,讓陳琰玨第一年以慘賠做收。
隔年,他改在春秋兩季種植。但「四季如春」的中台灣,即便春秋兩季,仍十分炎熱,蚊蟲凶猛如舊。第二年,繼續慘賠。
有了前二年教訓,第三年,陳琰玨改在冬天種植,一年只產一季。這個決定,終於劃下了他事業的起飛點。
他種出來的冬菇,又大又厚。許多遊客紛紛親臨農場體驗「採菇樂」,整個農場穿流不息。從和消費者的接觸中,他體驗到,民眾永遠想要最好的,不是最便宜的。身為農民,他也以種植出最好、最大的香菇為榮!
但盤商可不這麼想。盤商拿起如巴掌大的香菇,臉瞬間垮了下來,直嗆他「我是賣香菇的,不是賣饅頭的」。揶揄之餘,還不忘刁難砍價。
好不容易種出來高品質的香菇,卻讓盤商左一刀、右一刀砍,陳琰玨又痛又無奈。氣憤之餘,乾脆「自己的香菇自己烘」,走向自產自銷。為了追求完美,陳琰玨烘香菇特別細膩用心。一般烘不到24小時就拿出來賣,他硬是烘到38小時。
其中的差別是,香菇愈濕,口感和香氣愈差。「有些從大陸進口的香菇,用力一捏,還會出水,真的很誇張,」他自信滿滿地說,他烘焙的香菇,香氣和口感絕對不同。
與誠品合作 從價格變價值
走出自己的路後,一甲多的農場讓他每年營收達上千萬元。對小農而言,上千萬營收已是不可及的夢想,但對還很年輕的陳琰玨而言,他想再突破。
他思索著,為什麼充滿榮譽感的日本農民的產品,總是銷售一空,必須預定才買得到?原因是走高價、走一條別人沒做的事情。他也決定這樣做。
2012年,在科技業友人支持下,陳琰玨決定從純栽種的菇農,走向「有品牌」,創立了「鹿窯菇事」。但走品牌談何容易,當時沒沒無名的他,許多知名超市根本看不上眼。
陳琰玨開始研發包裝,找上了常和誠品合作的設計團隊,進而和誠品牽上線。
但走誠品文創商場,商品要夠特別。在友人建議下,陳琰玨發想出與其1斤1斤賣,不如以「1朵1朵」的禮盒打市場,讓香菇從「價格」提升為「價值」。
年貨大街迪化街一盒300克的香菇,價格約600、700元;陳琰玨卻能在誠品賣到9朵(90公克)1200元。這個台灣從未有人嘗試的創舉,吸引消費者佇足,讓消費者重新認識台灣的香菇。原來,台灣香菇也能如此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