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跟農產品相關標章有五種,其中三種驗證標章具有法律效力,且必須付費,包括有機農產品(Organic)、產銷履歷農產品(TAP)及優良農產品(CAS)驗證,生產者必須向驗證單位申請,通過後才能取得標章:
1〉有機農產品驗證(Organic)
最安全、最難取得的標章
這是目前國內最難取得的驗證,主要標準就是生產過程絕對不能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與動物用藥,必須用生物防治及可用的資材栽培與飼養。加工過程也禁止或限制使用化肥和農藥。
即便有機栽培也不可能完全無毒。世上沒有百分百安全的食物,只有相對安全,因為環境中有一些背景值,不管水、空氣或土壤都可能在未受人類活動影響下,自然存在放射性、電磁輻射、重金屬或化學物等。根本不可能有「無毒」「零檢出」食物,有機算是目前最安全驗證等級。
2〉產銷履歷農產品驗證(TAP)
生產流程一「掃」全披露
過去農民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帶來土地破壞,倘若在不破壞環境的前題下,合法且合理使用農藥、化肥,也是對環境友善的方式之一。產銷履歷所使用的生產作業基準就是這樣的訴求。
產銷履歷不是只有簡單的溯源,在生產面的管理,要將栽種、飼養過程的資訊公開透明,讓消費者知道食物是如何栽種、飼養,使用過什麼肥料、農藥等資訊,還涵蓋生產流程的管理及驗證把關。生產者必須將完整資訊上傳至產銷履歷農產品網,民眾可上網或掃描QR
Code查詢。
3〉優良農產品驗證(CAS)
訴求加工過程安全衛生
1989年設立的CAS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標章,主訴求是加工過程要安全衛生。針對工廠的分切、加工部分進行檢驗,例如截切蔬菜、畜禽肉,製作烏魚子等。
但CAS並不包括土地、原料生產端的管理,相對容易取得,因此不保證食材一定沒有問題,很有可能會在原料端出現問題,例如先前在CAS的貢丸上曾被驗出的氯黴素,就是在沒有驗證的豬隻飼養過程所使用的藥物。
有機、產銷履歷驗證涵蓋農漁牧業等生鮮農產品,CAS涵蓋面最廣,包含農林漁牧業,且多為加工產品,三種標章都要抽檢才能通過驗證。其中有機、產銷履歷都是從上游的生產到加工都有流程管控,但是CAS只限於工廠端的管控。
每項驗證的查核次數與生產有關,由於蔬果有產季問題,有機、產銷履歷原則上每年至少檢查一次。而工廠端的CAS追查則是採分級查核。初次申請者一年檢查三次,連續三次查核都合格,就晉級至良級,一年檢查兩次,再連續三次查核都合格,可升級為優級,一年至少檢查一次。但只要查出不合格就加以嚴級追蹤,需要每個月檢查,再不合格就被淘汰,無法擁有標章。
除以上三種有法律效力的驗證標章外,另外兩種常見標章是鮮乳與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業者無須付費。
4〉鮮乳標章
管控鮮乳數量 無關品質
已執行20幾年,只做數量管控,用來比對畜牧場的生乳與販售的鮮乳量是否一致,以確保是鮮乳不是奶粉還原奶。但鮮乳標章跟鮮乳的品質是否安全無關。
5〉吉園圃安全蔬果標章
檢驗農藥殘留是否合法規
針對蔬果的安全用藥,檢驗農藥殘留是否符合法令規定,並沒有規範化學肥料的使用。
這兩種都沒有驗證機構,吉園圃是歸農委會農糧署北、中、南、東四區分署負責審查。鮮乳只是數量管理而已。
除上述五種標章外,民眾還會經常看到HACCP、SQF、ISO
22000等名詞,這些都是檢驗的標準,主要在規範食品的管理與安全,而非農產品。
由於農產品的標章有五種之多,安全性排序又是如何?
從驗證的標準跟審核難度來看,有機驗證最難達到,再來是產銷履歷跟CAS。一般來說,申請的難度與安全性呈正比。
台大園藝暨景觀學系教授許輔表示,禁止使用農藥和化肥的有機驗證是非常安全的,而產銷履歷嚴格規範農藥的使用方法,也是安全的。目前台灣蔬果通過這兩項驗證的比例,不及總量的2%。消費者最好仔細確認貼有機或產銷履歷的標章是否為正確。
吉園圃標章也是相對安全的,都必須遵守安全用藥規範,目前通過比例也僅10%,三種標章加起來不到20%,表示全國還有80幾%的農產品沒有驗證。
最終目的 生產、消費雙贏
至於哪一種標章才能讓消費者安心食用?端視個人對「安全」的接受度而定。
以生產高價洋香瓜知名的黃河果園主人陳水良對「安全用藥」有深刻體會。有一次兩位護士慕名想買他種的洋香瓜,一開口就詢問是不是有機的?他一說明不是有機,而是取得吉園圃安全用藥標章時,她們掉頭就想走人。
陳水良對她們說明,妳們比我更了解藥物的副作用跟後遺症,照理說醫院不應該將藥開給病人吃才對。護士回說:「藥有安全劑量。」他立即回應,農藥也是一樣,政府有嚴格規定各種農藥的使用劑量,只要在容許量以下使用就好。何況比起人的體積,吃掉1/10棵的白菜,如果真有農藥殘留只剩下多少呢?會比人吃藥更危險嗎?兩位護士一時語塞,對安全用藥有了新認識。
如果消費者仍對「安全用藥」不放心,目前最佳選擇就是有機農產品。但羊毛出在羊身上,各項驗證費用都不低,尤其每年要經過檢驗才能繼續擁有標章。以有機畜牧場為例,初期驗證費約10萬多元,接下來每年約7至9萬元間。驗證費用高,又要達到「安全食材、動物福祉、友善大地」三大有機條件,栽種養成不易,單價相對高。
不過許輔還是肯定驗證的益處。每項驗證就像多出一個人幫消費者把關,生產者想作弊也較為不易。
台大農業經濟系主任吳榮杰比喻農產品就像汽車,原先是陽春車,驗證就像配備一級一級往上加,變成性能好、安全係數高的房車,駕駛起來相對舒適安全。通過驗證的產品代表有較多的查核管理,對消費者也多層保障。
其實,已有愈來愈多生產者認同標章的重要性,就算暫時沒有申請,也會自主管理以驗證的標準來耕種、養殖。如同小欖仁花園年輕農夫張博仁所言,希望驗證能變成農產品基本配備,經營者共同努力合理化有標章農產品的售價,讓民眾都吃得起,創造生產者、消費者雙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