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演講主題是「我所期待的華人企業領袖」,但吳清友一上台開口就說,誠品稱不上是一家企業,他也不是所謂的企業家。因為誠品書店曾經連續虧損 15 年,以一般企業經營的標準來看,根本不及格。
曾經大病一場,體會世事無常的吳清友,更在意誠品對台灣社會的文化價值,誠品也是他個人生命與事業的一個結合。以下為演講內容:
我的本性嚴肅,也不是所謂的企業家,與其說是經營事業,不如說是探索生命的歷程。
我出生在台灣西南沿海純樸的小漁村——馬沙溝。「誠」是我們家的家訓,我將書店取名「誠品」,是代表著我們對美好社會的追求與實踐。「誠」代表一份誠懇的心意,一份執著的關懷。「品」是指一份專業的素養,一份嚴謹的選擇。
企業家更應該愛自己的土地
40年前,我第一次到美國出差,穿著一條楠梓加工區出口到美國的休閒褲,從夏威夷、舊金山,一路到紐約。
首站到夏威夷,我就發現當地商店櫥窗裡掛著和我身上一模一樣的褲子,售價44美元。這條褲子從台灣出口的批發價是4塊4毛美元,還不扣除原料進口成本。而當時台灣的國民所得不超過1000美元。
40年後的今天,台灣國民所得已超越2萬美元,但台灣企業還是賺著1毛、2毛美元的微薄利潤。那麼華人企業領袖花費畢生心血經營事業的意義,究竟在哪裡?
誠品不是商學院的好個案。因為一般企業是先確定獲利模式,才開始發展。誠品卻是反過來,先確定事業理念,才尋找什麼是可契合的獲利模式。誠品書店曾經連續虧損15年,從1989年創立,直到2004年才轉虧為盈。
嚴格來說,誠品稱不上是一家企業,而是我個人生命與事業的一個結合。對我來說,品牌是企業文化的核心,企業領袖應該思考企業存在對社會、產業、文化、城市,以及市民與顧客的價值。
有一次我到倫敦旅行,為的是要買下一件英國雕塑名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的作品,回台收藏。
我在倫敦住了7天,才前往畫廊敲門。當時畫廊人員開了門,見到一張亞裔面孔,開口就先問我,是不是日本人。我搖了搖頭,他又問我,是不是韓國人,就是沒想到我可能是台灣人。
這個經驗讓我大受打擊,意識到台灣的藝術涵養遠遠落後,於是回台後就開始醞釀籌設誠品畫廊,希望為華人藝術家打造一個平台。
我的想法是,經營誠品畫廊就算一整年一件作品也沒賣出,但若是能展出50件華人藝術家的作品,提高能見度,就值得了。
事在人為,企業也要有存在的正當性。所有的華人企業家都應該從愛自己的土地、故鄉、同胞開始。自己的土地自己耕耘,自己的文化自己疼惜。
提供台灣人書店的氛圍
我希望誠品書店存在的最大功能,是可以提供台灣人一種書店的服務和氛圍,可以不輸日本人到紀伊國書屋、美國人到邦諾書店、英國人到水石書店,或是德國和法國的FNAC所能享受到的體驗。
因此,儘管誠品曾經連續15年虧損,我也沒有改變這個經營理念。現在誠品書店在台港兩地有42家店,過去一年共舉辦了超過5000場人文、藝術、文化活動。
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曾說:「人生只是宇宙造物主賜給人類用來提升心智的修煉場。」他把此生對於事業的投入經營,當作是「生命的道場」。
一位偉大的企業經營者,窮畢生之力,優先觀照的應該是生命的本質,他的人格氣度應成為社會典範,而非只聚焦在機會的掌握、版圖的擴張與獲利的增長。
21世紀的企業經營者,尤其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經營者,使用了大量資源,相對之下也影響更多人,更要有深刻的關懷。因此對於經營者傳統角色的要求之外,我認為,傑出的華人企業家,也必須超越商業績效,創造出新的生命典範,孕育出新的生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