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科學長阿維.哈森(Avi Hasson)2011年到任,在擔任這職位前,沒做過公務員,也沒當過教授。他表示,他是以一個曾在資本市場打拚過的經濟學家觀點,來主導產業政策。
根據2014年以色列政府的內部調查,哈森所做的每1塊錢投資,可以為以色列帶來五到十倍的效益,讓他相當自豪。哈森如何帶領以色列產業創新,有什麼針對創新經濟的投資想法,值得借鏡?以下是採訪精華:
協助產業加值 不是管制
只要是和科技有關,不論是能源環保、生技、網路、通訊等產業,除了國防,都是我服務的領域。同時,我也會研究各個產業、公司與知識領域的發展現況,理解哪些正在走上坡、哪些正在衰落。不管是最小的新創公司或到最大、最成熟的大企業,科學長辦公室都要能提出最精準,貼近當下的建議和協助。
不傷害(No Harm)是科學長辦公室的一貫前提,我們對任何產業,都是採取協助產業加值,而不是管制。
舉例來說,我最近針對全世界來投資以色列早期新創公司的天使創投事業,提出了100%免稅優惠。這個新政策,不論和哪個國家相比都非常激進。這之前,我當然先和稅務機關談過,告訴他們這個能為國家經濟帶來很大的加值效益。
我知道,許多其他國家都有制定長期的關鍵產業政策。但我們卻不這麼做,因為當一個國家的經濟仰賴在高度競爭、瞬息萬變的全球高科技產業的時候,沒辦法有長期政策。
你問我,2014年以色列應該投資多少在網路產業上?我會說,我不知道,頂多知道一個大概,因為網路產業變化非常快,我絕不自認比市場更聰明。
仰賴出口 須做大產業生態圈
我以前曾經住在波士頓很多年,我覺得在那裡開新創公司,要比以色列容易太多了,因為所有美國客戶只要開車過去就能聯絡上,坐飛機到西岸,也不用帶護照。但現在以色列的新公司,要攻美國、也要攻中國、印度,光飛機到上海,就要很久,而且還得先辦簽證,這樣都還沒真正遇到客戶呢,這都是以色列人天天面對的挑戰。
我的職位最大的挑戰是必須天天多工,以色列這樣一個高度仰賴出口的小國家,要真正做大產業生態圈,就是得和每一個有可能合作的國家、企業與各種機構都積極合作。
也因為這樣,我投資產業的腳步一定要快,要即時!沒辦法還要等著看別人寫報告、和各部門開會協調。
什麼叫即時戰略?我們建構了一個180人的外部諮詢團隊,都是散布在全球所有重要產業、企業領域的以色列海內外精英,我把他們稱為經濟加值顧問,每一個人都代表著一個可以為國家經濟加值的領域。每天我和他們開會,請他們直接提供在企業界看到的現況,用這當基礎調整。
但是,我雖然要掌握市場現況,並不能只顧跟隨市場,政府是以社會利益勝於短期獲利的方向去做事,我們絕對要比創業家更能承擔風險,因為必須去帶頭推動新的經濟,新的產業。
這些嘗試,都是為了幫現在已經存在的產業,或新產業、年輕一代帶來新的機會。
當我來這裡任職時,問了一個問題,「在這裡協助政府做產業投資,大概成功機率要多高?」我得到的答案是,如成功機率太高,像70%,表示做得不夠好,因為表示沒承擔足夠的風險。但是也不能低於5%,那又表示我的投資眼光是往天空丟鈔票。所以要某種程度的成功,又不能太成功。
花1元要帶來5~10倍效益
我目前主導政府投資策略,都是傾向先去投新興、失敗率相對高的。同樣一筆錢,如果要我投給傳統的以色列產業強項,例如生技製藥,就算獲利容易預期,我寧可投給新興的網路新創。
怎麼說?現在是軟體網路破壞性創新,跨界的時代,原來的生技醫療產業,可以連結網路去作照護平台、或醫療軟體服務等等。我更願意投資這些網路小公司,讓他們來帶路。
積極做承擔風險的事情也不代表要政府強力燒錢,我們並不像韓國,以色列政府在投資扶植本地企業研發的資金占比是全球OECD國家中最低的!
我以經濟學家的觀點看,一個政府產業投資的成功與否,應該不是去看它投多少錢,而是它能在整個社會引導出多少效益。以色列政府剛在2014年做過調查,科學長辦公室所做的創新研發投資,大約每花1元,可以引來各地私人企業機構多投資1.5元,同時,每做1元投資,對於刺激整體國內經濟產值,帶來共約五到十倍的加值效益!這就表示方向走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