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教踢球也教品行,合作比贏球更重要

運動鍛鍊品格2〉足球學校教練 陳信安

林琮盛
user

林琮盛

2014-11-28

瀏覽數 11,300+

教踢球也教品行,合作比贏球更重要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4 / 12月號雜誌 B型企業來了

從國內外經驗來看,運動永遠是培養品格的最好方法之一。

冬日下,鋒面來襲,陰雨霏霏。台北市大佳河濱公園迎風球場的草地上,草地濕滑,唯有20幾位年僅10歲的孩子,絲毫不把陰冷天氣當回事兒。

他們身穿黃色球衣,騁馳在足球場上,交叉傳球,跑得大汗淋漓,時而疾跑,驟停,再吊一個傳球,腳下的足球彷彿已和身體合而為一。

只要有人表現好的,在場邊觀察的教練陳信安就會不吝鼓勵,大喊「傳得好」。

先當個好球員 再來想贏球

談到台灣足球發展,陳信安可說是重要推手。他是台灣唯一拿到AFC(亞洲足球聯盟)職業級教練資格的人。還未擔任教練前,當過10多年足球國手,並擔任過國家代表隊的總教練。

如今,他把心思放在扎根台灣基層,從國小開始培訓足球風氣。但和許多教練一味只要求球員贏球不同,陳信安深信,先當一位好球員,遠比只想贏球重要。

在陳信安足球學校學了3年的10歲小將陳禹克流著汗,情緒還停留在激烈球場上。他的夢想是當一位足球員,一到球場上陣奔跑,陳禹克很快就會被無比的興奮感包圍著。

像這樣對足球充滿憧憬的孩子,陳信安總告訴他們,想要當一個職業足球員是相當艱難的,不是只訓練幾次,就能成為職業球員。他希望先讓孩子覺得足球有趣、好玩,進而創造足球風氣的環境。

把兒子送到陳信安足球學校的資深音樂人倪重華也認同這個理念。曾把孩子送到三個足球俱樂部學習的倪重華說,陳信安教球不是只求勝,而是灌輸觀念,不一味求速成。

球員逞英雄難免 從失敗中學習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尤其透過競賽,能培養孩子獨立自主和團隊合作的態度,彌補學校教育中,想教都教不來的觀念。陳信安不否認,有些剛入隊的小球員,只求自我表現。但最後,仍輸了比賽。久之,孩子就會體悟,想贏球,逞個人英雄只會陷入死胡同。

「足球運動彌補了學校教育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團隊精神,」倪重華感嘆說。

倪重華的感慨,在北京「愛國者集團」董事長馮軍和日本《現代週刊》副總編輯近藤大介的一次對話上,展露無遺。

近藤大介在著作《台灣的兩面鏡子》引述馮軍的話,奧運會上,中國獲得的大部分金牌,屬於個人獎項。但在足球等團隊合作典型項目上,中國即便召募到全世界最強的教練都無濟於事。

在球場上,中國足球員對「個人進球」展現無比欲望。自己進球的機率遠遠小於傳球給隊友射門的機會,中國球員仍不願助攻。若這種自私的事發生在日本球隊,該球員會被立即換下場。

靠合作進擊、助攻 扭轉局勢

陳信安也絕不希望麾下的小球員染上個人英雄主義的陋習。他認為,足球隊就是一個小社會。球員來自不同背景、文化、社經家庭。但球員們一旦進入球隊,就必須適應和融合,共同完成任務。孩子們也會在過程中,獲得正面發展。

幾個月前的一場比賽,就讓陳信安率領的小球員體驗「團結力量大」的威力。當時,球隊面對著一支實力堅強的勁旅,上場不久,一陣措手不及,即被對方進了兩球。

但小球員並未因此高舉白旗,反而咬著牙,在團隊配合下,最後幾分鐘竟把比賽追平。在比賽進入倒數幾秒之際,陳信安的球員小腳一踢,球滾進了門框內,進了反敗為勝的致勝球。這個結果,不只振奮球員,連場邊的父母都瘋狂。

回想那場比賽,陳信安最欣慰的,倒不是贏球,而是看到孩子相互合作,願意堅持到最後。這過程也成為金錢都換不來的最好品格教育。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