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B型企業成主流,台灣還欠四帖藥方

傳承+資金+視野+整合

高宜凡
user

高宜凡

2014-11-28

瀏覽數 15,150+

B型企業成主流,台灣還欠四帖藥方
 

本文出自 2014 / 12月號雜誌 B型企業來了

2014年初,行政院政務委員馮燕召集各部會協調推動社企,不久「社會企業行動方案」出爐,預計三年投入1.6億元,催生100家新創社企。行政院長江宜樺當時高呼2014年為台灣「社企元年」,期待民間醞釀已久的風潮,邁向產業化的最後一哩。

社企不只是口號 政府要協助上軌道

社企在台灣有多紅?一位從業人員評估,從演講、研討、座談到市集等,2014年起碼上看50場,幾乎每週都有活動,創業比賽或提案徵選更不計其數。11月中,台北市還推出全國第一棟「社企大樓」,近來各大報章媒體更發表了許多鼓舞人心的報導。

中小企業處副處長林美雪表示,目前在台灣,登記為社企的公司只有47家,但以社企為行銷口號已經達到上千家。然而真正營運上軌道的,仍舊只有少數。

社會企業未來想要躍上檯面成為主流,仍然需要四帖藥方。

藥方1〉除了青年世代,也要企業老鳥響應

首先,社企不該只是時下年輕人對「悶經濟」的宣洩出口,或盲目跟隨的社會潮流。更需要具備經驗與資金的中生代加入。「很多人都把社企想得太浪漫了!」第一家把社企冠上公司名的光原社企董事長王鵬超直言。據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統計,目前全台社企從業者,過半都是有社會歷練的中年人,並非外界想像的都是青年學子。

輔大管理學院教授胡哲生提醒,「社會創新不是做實驗或在教室沙盤推演,」不會有科學化的預測模式,因此社企的創業挑戰與失敗機率,比一般企業高。他盤點如多扶、生態綠、鄰鄉良食、勝利、喜憨兒等營運上軌道的社企,都是由多年職場歷練的中年創業者操盤。戰後嬰兒潮(1946~1964年生)的資金跟經驗,結合千禧世代(1980~2000年生)的活力與創意,才是最佳組合。

藥方2〉改善資金問題,資訊應更透明

其次是大家最苦惱的資金問題。由於現行法令不准基金會投資營利事業,投資社企也沒租稅減免誘因,加上公益信託難執行,使社企在籌資時面臨極大困難。安侯建業社企服務團隊會計師吳惠蘭形容,一般社企只能取得3F資金:family、friend、跟天上掉下來的fool。

對於修法,活水社投總經理陳一強建議不妨學習美國作法,在「公司法」後增設一條章節,允許公眾利益(public benefits)列為企業經營宗旨。2010年以來,全美已有27個州通過上述法案。這樣不用重新立新法,又多給企業一個選項。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藥方3〉保有本土思惟,還要關注世界

再來,社企雖從解決社會問題出發,但不該只有本土思惟,同樣可以建立國際視野與資源網絡。

促成台灣團參與第七屆社企全球高峰會的勞動力發展署副主任施淑惠透露,2013年在高雄舉辦的「青年社會企業提案競賽」,雖由屏東「地磨兒」拿冠軍,但來自台灣以外的提案比較多。

光原社企創辦人陳雅楨感嘆,台灣雖已有初步成果,但往後一定要加強跟國際連結,「不然我們人口愈來愈少,以後靠什麼?」

曾在中國大陸從事媒體工作、後來到義大利波隆那(BOLOGNA)大學進修社會經濟學的李晶,一年來以台灣社企發展作為論文題目,拜訪了許多社企。她認為台灣社會發展程度很高,跟周圍的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連結性很強,更不乏優秀人才,「既然如此,為什麼台灣的社企都只關注台灣市場?」她有點困惑。

如果有機會走出去,社企的道路絕對更寬廣。全球第一個推動高齡化社會創新、2013年與史丹佛合辦長壽設計競賽的Aging 2.0創辦人強斯頓(Stephen Johnston),歷任Nokia、Vodafone等科技大廠,因體會失智症患者生活困境,決定到矽谷創業,他發現光在美國,未來就有7500萬名嬰兒潮將退休,但齊聚500家創投、創新能量充沛的矽谷,對老化議題的關注也很少。

強斯頓分析,高齡化是許多國家面臨的挑戰,非常適合做為社企創業的命題。舉凡有醫療功能的穿戴式裝置、居家照護、維持老年社交等需求,都可能誕生下一家指標社企,而且可以國際化。

藥方4〉政府整合資源,協助建立生態系統

最難的是資源整合。按照目前的「社企行動方案」,推動任務分由勞動、經濟、衛福、內政、金管會等五大部會執行,跨部會整合其實很難。

生態綠創辦人徐文彥直言,若要幫助社企,政府最該投資的不是管理架構,而是中間這一層。應把前端研發、市場調查、培育訓練、通路建構等工作,外包給最有效率的中介組織,猶如工研院已研發技轉企業界的角色、或韓國社企振興院(KoSEA)等,均可扮演強大的社企引擎。

2014年帶隊出席首爾社企全球高峰會的行政院政務委員馮燕指出,對剛起步不久的台灣,應該先培育適合社企的生態跟土壤,毋須太早用法規限制社企樣貌,先行政、後立法,比較好。「政府該做的,是幫忙把石頭搬掉,建立生態系統,」她說。

社企已成當紅話題,然而,不管對政府或民間來說,挑戰其實都才剛開始。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