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力〉爭取訂單,打入政府與企業網絡
既然社企招募資金不易,不如勇敢爭取長期訂單。其中「政府採購」「企業訂單」非常重要。從事社會影響力評估的SROI Network執行長尼柯爾(Jeremy Nicholls)分析最具競爭力的社企,資金多半來自長期合約。他公司每年96%收入來自合約。只要經營得宜,社企本身就有做大、做強的潛力。
視野力〉在地思考,解構異國社會問題
許多人以為社企只有國內市場。其實英國2013年統計發現,1/9的社企可將產品或服務外銷。
在美國賓州大學創辦「人道工程與社會創業」計畫的教授梅塔(Khanjan Mehta),多年來帶領學生到南亞、非洲等落後國家,改善衛生、能源、飲食、醫療等問題。這種異地實踐過程,是要訓練學生改用當地眼光,了解社會問題。諸如價格有辦法負擔嗎?產品合不合用?會不會破壞生態環境?
曾有學生設計出太陽能炒菜鍋,但鍋子燙得難以使用。有學生幫村子設計一台公車,方便婦女到遠地取水,結果沒人想用,因為當地婦女都在取水路上閒聊、互吐心事,是心靈療癒管道,根本不想縮短取水時間。「走出去、理解問題、找人討論、然後動手嘗試吧!」他鼓勵台灣的社企夢想家。
領導力〉社企領袖,需要三種不同特質
一般媒體報導社企故事,多半關注領導者的熱情與大愛,殊不知,這些條件並不足以讓社企永續。培育社會創業家逾30年、美國社企聯盟創辦人之一的柏西(Jerr Boschee)分析,社企成長過程需要三種不同特質的領導人物:夢想家、建設者、壯大規模的經營高手,在不同階段發揮三種不同能力。
他研究過,一家社企茁壯至少需要六年,建議社企從業者不用急、不妨走慢一點,確定自己在做的事,是社會真正有需要的,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