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悅知文化找上她,和其他三組作者共同出版《一日小野餐》。歐芙蕾負責規劃8種不同地點和主題的提案,從春日賞櫻、女孩們的下午茶、托斯卡尼鄉村風、到淡水河畔的夕陽野餐。熱愛飲食文化,加上喜歡大自然,「野餐」成了她理所當然的嗜好之一。
先愛上草地 才愛上野餐
「愛上野餐前,先愛上的是草地,」歐芙蕾回憶學生時代,和朋友到山上,大家隨性坐下、躺在草地上,背貼著柔軟的綠草、仰望藍天、感受微風吹拂,留下美好記憶。
工作後,每當沒有充足的假期旅遊時,可以「即刻成行」的野餐活動,便是她最輕易上手的「城市微旅行」。5、6年前開始,每年夏季尾聲,趁著暑氣漸消,到大屯山野餐就這樣成為年度行程,往往能待上一整個下午,直到黃昏才離開。
平常工作日,偶爾利用午間休息,她會就近帶著午餐到公園裡享用寧靜的片刻,度過一個人的小時光。「野餐對我而言是一種生活態度與心境調節,」歐芙蕾形容,在草地吃著食物感覺格外放鬆,或躺或臥十分自在。
她笑說,和男朋友艾瑞克都是很喜歡貼近大自然,但卻不愛運動流汗,無法從事登山等戶外運動,「像我們這樣的人,野餐再適合不過了!」
對她而言,野餐雖然很輕易就能成行,但並不代表「很隨便」。她聲稱自己是名「準備控」。10月份秋季,跟著歐芙蕾走進大安森林公園,經驗老道的她很快挑選一片樹蔭,舖上三層野餐墊,開始布置。最底部層是防水材質,中間層是素色布料、用來當底色,最上層是她視當天主題選擇的小碎花布。
有些人以為準備野餐食物要自己動手做、很麻煩。但歐芙蕾分享,若沒有太多時間準備食物,可嘗試自備簡單食材,部分熱食或熟食買現成的,餐具與用品再從家裡攜帶。
像這天歐芙蕾帶來的自製麵包抹醬,有馬鈴薯和鮪魚兩種口味,是她前一晚在家備好,當天再到烘焙坊買條法國麵包,切片擺在自備的竹籃裡。
善用小道具增加氣氛
針對餐點準備,她習慣分成三類。一種是飽足感的輕食類,包裝成方便拿取的樣子,例如用烘焙紙或紙巾把食物包裹好,避免沾手。
其次是要有甜點和餅乾,適合邊聊邊吃,享受下午茶般的優閒。最後是飲品,她一定會準備瓶裝水,至於搭配的茶、酒,可依當天餐點和主題決定。
她把原本裝紅酒的木箱當作收納盒,出門前可以把野餐要用的器皿放在裡面,到現場後木箱還能化身為小木桌,把麵包籃、餅乾罐往上一擺就很有氣氛。
即便是買現成的瓶裝水,還會自己DIY,用小碎花紋的色紙做裝飾瓶身標籤。而色彩繽紛的食物叉和紙吸管,在坊間雜貨舖就能買到,善用這些小道具可為這場悠閒的戶外派對增添樂趣。
一個人去野餐,想要靜態享受周遭環境時,會帶上幾本書、放著音樂。與朋友的聚會,則可以大啖食物聊聊近況。
野餐不分年齡與族群,任何人皆能在草地上享受陽光。不管是寶寶滿月派對,告別單身派對、生日派對、長青搥球運動派對、音樂派隊、新婚派對等,都可以成為野餐主題。
野餐,不再是小朋友遠足旅行才有的權利,已經成為時下勞碌的大人們從日常脫身的好方法。趁著秋季涼爽的天氣,找片綠地開始野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