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什麼是「善終」?

把脈社會

黃達夫
user

黃達夫

2014-10-31

瀏覽數 27,500+

什麼是「善終」?
 

本文出自 2014 / 11月號雜誌 教出全世界最快樂的小孩

然而,每位病人的病程不盡相同,而且對於生死的看法也不一樣。所以,什麼時候該停止積極的治療,就往往令人陷於兩難。

最近,在醫院例行的醫療品質改善討論會上,檢討一位晚期子宮頸癌病人的照護。這位病人雖然接受了應給的全套治療,但是,仍然無法阻擋病情的進展,兩年半後,因為接受過兩次近接放射線治療以及子宮切除,導致泌尿系統與排泄系統廔管相通的後遺症。雖然做了人工肛門,但是,不久也失去作用,結果,大便失控,不時從尿道流出,須不斷地清潔,附近皮膚也因經常受到汙物的刺激而潰爛,抗生素愈用愈重,但是,並無法控制感染的一再發生,所以,生活品質非常不好。

最後的半年,每次住院都超過一個月,病情卻無法改善,不但病人受苦,家人的奔波也很勞累,最後病人終於因敗血症而去世。

如果,純粹以治療晚期子宮頸癌的觀點去檢視這位病人的就醫過程,似乎沒有什麼可挑剔的地方。但是,我們想要討論的是,什麼是「善終」?我們想藉著這個病例與全院醫師一同思考,我們是否提供給病人最圓滿的照護?能不能做得更好?

何時停止積極治療 反而難決定

依我們過去25年的經驗,只要醫師經常與病人、家屬討論病情的進展情形,要做到在最後危急的時刻不急救,不插管,並不困難。但是,不論是醫師、病人或家屬,要決定什麼時候停止積極的治療,什麼時候停止輸血,停止營養補給,停止用抗生素等,往往就不是那麼容易做決定。

以這位病人為例,她是一位很單純、善良的農婦,幾位子女都是藍領階級。但是,家庭關係很和睦,母親生病後就被接到台北來就醫,由不上班的女兒負責陪伴母親,住院期間子女們都會來探訪。

自始子女們認為母親沒有讀書、不識字,可能不易理解她的疾病,告訴她會徒增焦慮,影響她的情緒,所以不希望醫師告知真相。雖然,醫師多次提出來討論,子女們卻因為不捨而遲遲不能做出停止輸血、營養補給或不再使用抗生素治療的決定。但是,後來愈來愈密集的住院,我們猜想病人自己心裡有數,只是她很認命地接受醫師和子女的安排。最後,由大兒子簽署不急救同意書。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回頭審視,也許這樣的醫療過程反而是延長了病人受苦的時間。我們的想法是,未來醫護人員應該要扮演更積極的角色,讓病人及家屬更清楚往後病程可能發生的變化。如何幫助病人與家屬做出明智的抉擇,是醫護人員學不完的功課。

(作者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本專欄由黃達夫,洪蘭共同主持)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