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不但會帶來醫療費用增加,政府稅收減少,退休金支付增加,勞動供給的減少更嚴重的是人口老化改變人口年齡的結構,因而會影響到一國創新、創業的能力,以及企業家總人口中比例的下降。因為老年人的創新、創業能力都比年輕人差,因而人口老化一國的生產力、競爭力持續下降,使一國陷入一個所得與生產力日漸下降的惡性循環,後果嚴重。
30~35歲企業家比例最高
美國史丹佛大學的Lazear教授與他的學生利用全球企業家追蹤調查的數字,把全球的國家分成三類,一類是人口年齡中位數在37歲及以下的年輕組,第二類是37~41歲的中年組,第三類是41歲以上的高年齡組。如表所示,無論是哪一個年齡組,30~35歲是企業家比例最高的年齡,隨著年齡漸長企業家的比例逐漸下降。其二是年輕組無論在哪一年齡,其企業家的比例都比中年組高,中年組又比高年齡組高。
為何有此現象?其原因是年輕人的創意比高齡人口佳,衝勁大,但是年輕人雖然創意足,衝勁與冒險精神佳,但是缺乏企業家的管理與決策能力,很難成為成功的企業家。但是當他們被安置在有管理與決策機會職位上,他們便會從「做中學」累積得管理與決策的能力,此表顯示企業家與年齡成一倒U字型,而最高峰在35歲左右。
人口老化是日本企業家空洞化的原因
此種現象我們可以用日本與美國戰後的經濟成長與人口結構的變化說明。日本在1970~1980年間經濟成長快速,他們的汽車,電器都大量銷售美國,當時「日本第一」與「日本式管理」喊得震天價響,全球都想學日本式管理,很多經濟學家甚至預測日本的人均GDP會很快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在1991年日本地產泡沫化,他們的經濟從此一蹶不振,停留在失落的20年。相反地,美國在1990年以後高科技產業快速發展,使美國的經濟處處打敗日本。
為什麼日本與美國在1990年代以後會有不同的發展?因為1990以後美國的IT產業有非常強勁30年的發展。美國10個頂尖的高科技企業有半數是在1985年以後新創,他們的創業者都非常年輕,平均年齡只有28歲;相反地,日本的頂尖10大高科技產業全部都是40年以前創立的,日本新創企業的比率由1960、1970年的6~7%下降到1990年的3%,是美國的1/3,也落後於所有歐洲的國家。
國際資料顯示,美國18~64歲的人口中有4.9%是在積極地創業,而日本只有1.9%。日本企業家的空洞化是否因為缺乏研發(R&D)?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他們投入R&D的經費是GDP的3%,高於任何OECD國家。日本的專利也是亞洲第一,但是他們有太多的專利沒有被用上,其主要原因便是沒有企業家掌握住這些新興科技,新的創業機會,使用新的經營模式落實這些新科技,為日本創造新企業、新經濟。
日本在1990年後企業家空洞化主要是因為自二次大戰後他們人口快速老化,他們的生育率很快便下降到1.3,是全球最低國家。相反地,美國人口也在老化,但是他們開放移民政策,使各國精英移民到美國,減緩人口老化的速度,也提升他們30~40歲創業人口數。美國近年來有很多新創公司的企業家都是來自亞洲及印度。
高齡人口留任 阻礙年輕人發展
台灣人口老化雖然來的比西方國家晚,但是速度比西方國家甚至日本都快。比如我國在2010年人口年齡的中位數是37.4歲,遠比日本的45歲低,比德、法、美、英、義、南韓都年輕,但到2060年此中位數將上升到55.6歲,超過以上所有國家。
此外我國男性30~40歲勞參率比其他國家低,女性30~40歲的勞參率更比其他國家低很多。換言之,我國潛在的企業家都沒有在職場上,如何能發揮企業家精神?
其他國家的經驗給我們的啟示是,目前我國的人口老化政策之一是集中在如何提升中高齡人口的勞參率,以增加勞動供給,但沒有考慮到高齡人口的留任會阻擋年輕人進入管理與決策的職位,使年輕人無法從「做中學」很快累積管理與決策的能力,進而成為企業家。
政府的高齡人口政策是否要重新考量,鼓勵高齡人口留在職場,但透過職位的設計使他們很快離開管理與決策的位置,儘早讓年輕人有機會在職場上學習與累積管理與決策能力,進而轉變成企業家,為台灣的經濟打開一條活路。避免日本因人口老化所帶來企業家空洞化的覆轍。
(作者為中央大學國鼎管理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