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程中,陳菊的肩上仍像有千斤重擔,聲音不像她在競選場合上的鏗鏘有力。她緩緩地說:「這一、兩個月,心情真的很沉重,太沉重了!」
當攝影記者要拍一張照片,她則說:「還是別拍了吧,我真的笑不出來!」
面對檢方起訴,9月25日應訊時她淡然:「有無瀆職,由法律判斷。」安全,才是陳菊現在最掛心的事。
在市長辦公室的櫃子裡,有許多高雄市近年來得到的獎盃,包含公共建設品質、環境力評比等獎項。她看著一排獎盃,語重心長地說:「若沒有安全,再多的獎項,都是一種痛。」
她說,要面對現在的問題,要有很多的力量和勇氣,但是,「做為一個市長,我別無選擇,只有承擔。」氣爆後,陳菊近兩個月來的心路歷程是什麼?以下是《遠見》專訪精華內容:
法規疏漏難題 願一肩承擔《遠見》問(以下簡稱問):
高雄氣爆事件,讓你學到最大的一門功課是什麼?
陳菊答(以下簡稱答):過去四年,我們花了很大心力,在面對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帶給這個城市的創傷。
例如,莫拉克風災帶給高雄山區那麼大的災害,小林村全村滅亡,500多人瞬間不見。因此,我認為必須要有能力讓這個城市,不再淹水,免於氣候變遷帶來的威脅,防洪治水非常重要。
縣市合併前,僅原高雄市有滯洪池,蓄洪量11萬噸。合併後,我們新設置了五座滯洪池,新增238萬噸滯洪量,等於合併前的23倍。
在近幾次颱風、暴雨威脅下,三民、鳳山及大岡山等人口集中區域的積水及淹水情形,已經不再有過去淹水超過一層樓高的情景,淹水情況已改善很多。
然而,氣爆事件,我們又有新的安全課題要面對。這次氣爆後,我們才發現,經濟部、中央或地方政府扮演什麼角色,法律規範不是那麼嚴謹清楚。
例如,能源局的「石油管理法」只管理石油及天然氣,管不到石化管線。而管理全國石化業的經濟部也僅管理工業區「區內」的石化管線,等於中央的現行法規對於石化管線,一是管不到,二是只管兩端。
面對現行的法規疏漏,當中央說,是地方政府的責任,而我們又同樣踢回去,這樣好嗎?有辦法解決問題嗎?因此,我選擇承擔,面對問題。
沒有安全 就沒有石化專區
問:那麼,針對管理缺失,目前你已採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答:高雄不只是三條街嚴重受創,人民的心靈上更是受到很嚴重的創傷。因此,我一定要讓高雄成為安全的城市。一方面,我們已讓這三條路從8月4號開始復健,希望儘快恢復正常。另外,也針對高雄所有的石化業者共42家召開說明會,要求提供管線圖。
與業者談過後,我們才知道,原來高雄地下石化管線,95%是中油建的,有些業者甚至連維修鑰匙都是中油保管。所以我們希望中油的資料可以儘快透明化。
我們也在清查大高雄所有箱涵,要找出與箱涵交錯之石化管線,規劃三個月至半年內,將與箱涵交錯的石化管線遷移完成。若沒有公司認領、且非公用民生需求的管線,一律斷管。
問:對於石化業者的管理,江揆曾經提出「石化專區」的想法,你的看法為何?
答:這個方向是對的,也是好的。但要設在哪裡、怎麼設,必須要和高雄人討論。我們主張,「沒有安全,就沒有石化專區。」只是,我們還在忙著全面清查所有的石化管線,要求業者把危險的管線限期遷移,關於石化專區,還要看中央規劃的具體內容如何,才能進一步談,現在還言之過早。
問:未來,你希望如何帶領高雄轉型?在產業發展上有什麼新方向?
答:所有的產業布局,幾乎都是國家的政策,我們只能承受。例如,新竹科學園區,難道是地方政府努力得來嗎?
但是,高雄在這樣的環境中已做了很多突破。例如,「亞洲新灣區計畫」,包含高雄展覽館、海洋文化流行音樂中心、旅運大樓、高雄市新總圖,並以輕軌捷運環繞。這個計畫的內涵,代表著高雄已蓄積多年做好產業轉型的準備,包含會展、遊輪觀光、數位文創等,帶動港灣再造。
例如,去年落成的高雄展覽館,今年4月正式營運,就成為了南台灣工商產業櫥窗,尤其是船舶、遊艇、重機械、海洋科技產業的展示空間,2014年粗估高雄市會展產值約34億元,整體會展效益約有140億元。
數位內容部分,2009~2013年在高雄的廠商就由36家增為88家,成長近2.5倍,而高雄軟體科技園區,進駐率也已達100%,鴻海集團、智崴資訊科技、KKBOX等知名大廠都進駐,也提供了大約5000個工作機會,希望未來有更多優秀年輕人可以留在高雄。
文創產業另一個發展軸心,是駁二藝文特區,也位於亞洲新灣區範圍內。駁二從最初二棟倉庫,目前擴增已擁有25棟倉庫群,成為年輕人最愛去的地方。參觀人次從2008年16萬人次到2013年底更達到323萬人次,比台北華山藝文特區還要多,假日都還會塞車!
高雄港務公司的「高雄港埠旅運中心」已於2013年11月正式動土,預計完成後可為高雄帶進每年超過15億以上產值。這些,都是讓高雄轉型的努力。
經濟發展也要給市民平安
問:執政八年來,除了產業轉型,你最滿意的施政是什麼?
答:要說這個問題,答案實在太多了!高雄自從縣市合併後,面積從153平方公里,變成2946平方公里,城市變得這麼大,經費沒有增加那麼多,但我們仍很努力要把高雄縣拉上來,把城鄉差距縮小。現在,已經做到整個大高雄有38區,每一區都有公車,把經濟動能分散到38區。
此外,我們的目標是打造「宜居城市」。一方面,這些年我們已透過都市計畫、土地重劃來無償取得更多綠地空間,讓綠地大量增加。此外,也整治了被汙染的河川,愛河、前鎮溪、後勁溪、阿公店溪,都不一樣了。高雄的文化活動也變多了,高雄已有很多藝文空間,不再是文化沙漠。
這些努力都得到國際肯定。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國際公園協會聯合舉辦的國際宜居城市獎,2011到2012年間,高雄市就得到三金二銀四銅;在2013年,高雄又入圍11項,得到四金三銀三銅,全球得獎第一名。
我們不像澎湖、宜蘭那些本身是比較無汙染的環境。作為工業重鎮的高雄,「天生不麗質」,要達到這樣的成績,想想背後要有多拚?
問:整體而言,你對高雄,未來的願景為何?你認為還有什麼地方要繼續努力?
答:這個城市有許多過去累積的問題,我希望高雄從一個重工業城市,轉型成為一個宜居城市。但是,平安,比什麼都重要。經濟發展如果沒有建立市民平安的基礎上,意義不大。做為這個城市的治理者,若不能讓城市安全,我這40年從政的努力,就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