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週末的午後,一座安靜雅緻的日式屋舍,陽光透過木稜方格子窗,爬進屋內的木頭地板上。一群人進來脫鞋、席地而坐,靜靜讀詩。這裡,是台灣第一個詩的專屬沙龍空間「齊東詩舍」。7月底才剛開幕,不到一個月,舉辦的活動幾乎場場額滿。
過去,詩一直被視為是冷門的文類,台灣社會推廣閱讀雖然有不少活動,卻顯少有人推廣讀詩。然而,齊東詩舍的成立,代表著台灣推動閱讀的可能性,又多了新的樣貌。
日據時代老屋 保存成文化資產
齊東詩舍原是日據時代的官舍,大約建於1920至1940年代。1949年,空軍副總司令王叔銘入住為官邸。此老房子曾因都市規劃面臨拆除一途,2006年時被台北市文化局列為文化資產,將此屋舍保存了下來。文化部長龍應台在上任後,決定將此處做為詩的復興基地。
為什麼以詩為主軸?「詩用最精練的文字,表達最深的意思,是所有文學的根本,應該更受到重視,」龍應台說。此外,詩也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龍應台回憶,她住在德國時,曾參加過咖啡館舉辦的詩朗誦會,下午兩點舉辦,一直到半夜才結束。人們來來去去,邊喝邊聽詩,詩與生活結合,十分自然。
以「空間」推廣閱讀,是近年來台灣興起的閱讀趨勢之一。無論是台北的紀州庵、台中文學館,或金城武最新廣告拍攝地宜蘭的文學館,都是以日式老屋修復後,改做文學閱讀的空間。平日無讀書習慣的民眾,若來到這個空間,仍可感受空間中的美學,藉由展覽與講座活動,用更「立體」的方式學習閱讀。
來到齊東詩舍,可以看見日式樑木,懸吊薄黃色的白色燈罩,棉被櫃改成的展櫃,展覽著詩人字跡蒼勁的手稿。所走的每一步路,都像是翻開詩頁。齊東詩舍的設計,特別找來了名建築師陳瑞憲。他對這個空間的第一印象是「像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因此,特別找了仿昭和時期的光源,儘量還原時代的氛圍,呈現安靜的閱讀空間。
詩人企業家贊助 課程全部免費
如果民眾想讀詩,只要事先報名,不僅可參加每週末的詩的研習課程,也有詩人帶領附近巷弄的小旅行。更大的福利是,這些名詩人上的課程,全部免費!原來,齊東詩舍的背後有一位默默貢獻的傳統產業老闆。成霖企業董事長歐陽明大方資助,三年捐了5000萬元,支持齊東詩舍的營運。
一卡皮箱中 總挪出位置放詩集
一個賣水龍頭的公司,怎麼會和詩有關?很少人知道,當初歐陽明在打天下的小皮箱裡,始終放著一本詩集。他笑說,當年為了省錢,坐一趟飛機就要去好幾個國家,為了省皮箱空間,只能帶幾件襯衫重複穿。然而,他始終保留一個位置放詩集。「在工作勞累繁忙時,我必須要到另外一個世界,待一待,」歐陽明說。現在的他雖然已經事業有成,會議中的空檔,仍然想要讀詩。
他希望更多人透過齊東詩舍,和他一樣享受閱讀詩的美好。未來,齊東詩舍將規劃設置茶與咖啡的空間,希望更多愛好文學的人來此「瞎混」。就像歐洲18世紀盛行的沙龍,影響了世界各地的藝術與思潮,未來只要更多人願意踏入齊東詩舍,讀詩、愛詩、寫詩,台灣的文化將會有更多不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