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已從技術、設計導向,變成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2014年建築界大獎──普利茲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由日本建築師坂茂獲得。他的作品充滿人文關懷,主要是為災區打造成本低、可多次使用且結構簡單的建築。台灣南投的紙教堂,就是他在921大地震後,送來的禮物。
「人文藝術已變成建築業界最重要的一塊,而技術只是輔助,」交通大學建築所所長龔書章點出。不同於其他建築所是附屬於設計或工程學院,交大建築所隸屬於人文社會科學院,即為體現世界建築的趨勢。建築所的課程架構,以建築設計課程為核心,同時結合當代建築理論、建築評論、建築史、國際設計講座、數位媒材整合等人文導向內容。
發展潛力
結合藝術科學,具整合力可獨當一面
另外,台灣的建築研究所則興起一陣設立學士後建築學位的風潮,交大、東海、實踐等大學都有三年半的學士後建築學位,且招生占比每年都在增加。學生不需要是建築相關科系出身,也不需要專業知識,只要帶著對建築的學習熱情即可。
建築學群的學生洞悉社會議題的能力也愈來愈受重視。「我們喜歡對什麼事情都有想法的學生,」實踐大學建築系系主任蕭有志說,建築是一個人和社會呼應的媒介,如果對社會沒有看法、意見,並不會有好的創作。面對台灣相對成熟的建築市場,蕭有志不諱言,建築學群畢業生的機會在大陸。龔書章也提到,留在台灣的建築師,許多都在從事室內翻修,是半建築半室內設計的形式。
具備整合力 便能獨當一面
建築的形式美很重要,但已經不是唯一。「現在最重要的是和社會產生關係、解決問題,並與其他產業合作,」龔書章談到交大建築所正與材料所合作,開發綠建材。綠色建築包含生態、能源、環境和永續,是目前建築業強調的整合性概念。同時因應科技,雲端、感應系統等技術,也讓智慧城市、家庭,成為建築學群學生必須掌握的趨勢。
而進入產業實習向來是建築學群的重點。以交大學士後建築學生為例,每人會有半年時間在業界實習,而實習場域也從國內的事務所拉到國外。建築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理性與感性的綜合。學生可多看展覽、作品培養美感,關心社會並深度思考培養人文腦,當然基礎的核心技術也須兼具,做一個具備整合能力的人,才能在建築領域獨當一面。
校園現場〉東海大學建築所碩二 趙于嫺
從作品集到面試,都要展現個人風格
「我3歲就移民菲律賓了,」帶點娃娃音的趙于嫺,是東海大學建築系碩士班二年級的僑生,主要修習都市設計,在菲律賓完成5年的建築系學業後,選擇回到故鄉台灣,繼續建築學業。
雖然入學時並沒有經過面試,但她從同學口中了解,不論是書面資料或是面試時的應答,都需要表現自己對一個議題的論述能力,以及個人風格。她建議學弟妹,對於空間、建築、城市的議題要多加接觸,而最好的管道就是網路。不妨成立或加入建築同好的網路社群,增加對議題的掌握度。
網路除了是討論的好空間,對趙于嫺來說,也是一個尋找靈感來源的絕佳地方。說到作品集的準備,她表示方法無他,就是上網尋找其他人的範例參考,但切記要表現出自己的風格,並在一定要在作品完成後,給師長檢視。
除了設計 建築還要解決社會問題
論文設定為「馬尼拉建築歷史變遷」的她,談到如何選擇指導老師時表示,最好能和每一個老師都聊過,看他們對於自己研究方向的回應為何,日後研究時,更能掌握身邊有多少資源。
「你對建築的定義是什麼?重視建築的哪一個面向?」趙于嫺提到這是面試時很可能會被問到的問題。老師可以從其中理解學生對建築的認識,也考驗學生的組織表達能力,因此學弟妹可以在大學時期,就慢慢思索這個最根本的問題。建築不再僅以技術、設計為考量,如何用建築解決社會問題,也是學生需要思考的方向。
產業現場〉惟建築設計工作室設計總監 黃國宏(北科大建築系暨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
邏輯力+「三高」力,更快適應職場
黃國宏擁有令人好奇的資歷。在台北科技大學修完四技學業後,他投身建築業界20年,才再度回學校念書,目前已從碩士班畢業,繼續攻讀博士。20年來,黃國宏的工作主要是製圖,「工作期間就覺得自己像一個繪圖工具,無法自我提升,」他說。也因此在連續報考北科大建都所10年後,終於如願考上。
擁有業界經驗的黃國宏,回歸教育體系後,主要研究方向是建築教育。他認為目前建築教育最大的問題在於學用落差,如果碩士生沒有實習經驗,到了業界接軌時間需要一至兩年。但根據調查,許多學生一年內就會選擇轉業到其他領域任職。黃國宏也建議,研究生做的研究要跟眼下的社會現象有關聯,既對社會有貢獻,也對未來進入職場有幫助。
建築介於藝術與科學間,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因此學生的邏輯整合能力相當重要。黃國宏認為,這正是研究所可以進一步培養的能力。學生可透過研究方法建立自己的邏輯思考能力,進而對議題、事物產生客觀的看法。親身體驗過業界生態,黃國宏表示,除了邏輯思考能力外,學生應培養高自信、高毅力和高抗壓性的「三高」能力,有益於未來適應職場。
參與研討會 補足學用落差
曾協助系所面試工作的黃國宏,建議學弟妹首要任務是搞清楚學校和系所的歷史脈絡以及研究方向,在面試或書面資料上「對症下藥」,更能加深教授對學生的印象。作品集若能以具備個人風格為最佳,但在北科大是參考性質較多,更重要的還是成績。面試時,若遇到不會回答的難題,千萬不要硬答,而是虛心表示會再回去了解。
進入研究所後,學生可多多參加研討會與演講,補足學界對產業認知的不足。黃國宏也認為在技職體系的建築學群學生,英文能力普遍較差,但是該學群與國際接軌的必要性高,學生在大學和研究所都應加強英文能力,以因應產業的需求與變化。
【畢業學長姐學習訣竅】
1.入學考試成績最重要,書面資料次之,作品集要有個人風格。
2.英文能力在學習期間應多加強,以因應業界需求。
3.研究論文從社會議題出發,畢業後更能跟業界接軌。
4.多參與實習或是參加研討會等活動,了解業界趨勢與生態。
5.培養「三高」能力:高自信、高毅力和高抗壓性,並著重邏輯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