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銀髮族也要上才藝班!愈有創意愈健康

21世紀養老新潮流──創意老化

黃漢華
user

黃漢華

2014-07-31

瀏覽數 47,350+

銀髮族也要上才藝班!愈有創意愈健康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4 / 8月號雜誌 養得起的未來

在高齡化的先進國家,鼓勵長者發揮創意,從事跳舞、唱歌、演戲、園藝等活動,有助提升免疫力,活化腦細胞,這種結合藝文形式的「創意老化」,已成為21世紀的養老新潮流。

長久以來,台灣人視藝文活動為才藝表現,兒童是主要學習對象,但其實,長者也需要靠接觸藝文來增進身心健康。長期研究老人學的台大社工系教授楊培珊表示,不只兒童要激發潛力,長者也需要,而藝文活動就是開發長者潛力、刺激大腦的好方法。

降低老人憂鬱 促進隔代交流

2002年,聯合國第二屆老齡議題大會指出,長者在老化過程中,應參與藝文活動。2005年,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舉辦「創意與老化」研討會,也提出相同看法,認為能降低憂鬱,進而少用長照。

楊培珊解釋,目前美、英、瑞典、荷蘭、日本、巴西等國都在推動創意老化,美國在2001年就出現創意老化的推廣單位,到了2007年,成立全國創意老化中心(NCCA),如今已幫助許多美國長者在老年時期,在藝文活動中,發現新的自我。

觀察國際上推廣創意老化的作法,包括安排長者和高中以下的學生互動,讓他們回憶過去,不僅和年輕人建立代間溝通,也讓下一代認識歷史。台灣近年也開始引進創意老化的作法。2005年,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執行長吳欣盈從美國引進「活化歷史」和「傳承藝術」兩項活動,安排長者向孫子輩的學生講故事,還同台演戲。

2014年,苗栗縣苑裡鎮編織藺草的阿嬤們因為重拾手藝,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帶著設計科系的學生進駐農村,在年輕人的巧思下,幫阿嬤設計圖案,拿下日本設計比賽大獎。 期盼創意老化能在台灣更普遍實施,讓高齡社會更健康快樂。

有事做.祖孫跨代創作「台灣手藺」

藺草手編獲好評,阿嬤也能出國秀手藝

阿嬤獻手藝,年輕人提創意。在苗栗苑裡的跨世代藝術創作,順利讓沒落的藺草手藝起死回生,不僅如此,同時也賦予這些農村婦女新的生命意義。隨著高齡化來臨,若能善用跨世代的祖孫藝術創作,也可以揚名國外,成為台灣之光!沒落的藺草手編因為年輕人投入,寫下新的一頁,成為台灣創意老化新典範,就是例子。

苗栗縣苑裡鎮素有「藺草之鄉」的美譽,近年來吸引擅長設計的年輕人來到這裡,和10多位藺草手編阿嬤們組成搭檔,祖孫兩代一起創作,以圖案素雅的「藺暖簾」,參加2014年日本無印良品設計大賽,從49個國家、4800件作品脫穎而出,在銀牌從缺下,奪得世界銅牌獎。

由於藺草手編獲得好評,阿嬤們將在2014年10月受邀到日本千葉大學表演,和設計系師生交流,11月還將到德國柏林國際工藝展,表演這項台灣傳統藝術。這件轟動鄉里的大事讓藺草阿嬤們都相當興奮,「我沒去過柏林」「真的要出國表演嗎」,一群60、70多歲的農村婦女不敢置信,老了還有這種機會。

阿嬤獻技藝 年輕人提創意

藺草手編是台灣特有的手工技藝,數百年來,苑裡婦女憑著一雙巧手,貢獻家庭經濟。回溯清朝時期,藺草用品就銷往大陸;到了日據時代,更成為前三大外銷農產品,大量銷往日本;1970年代,台灣經濟轉型,婦女到工廠工作,藺草業開始沒落,從事手編的人也寥寥無幾。

經歷數十年後,當年跟著媽媽編織的小女孩,如今已成為阿嬤,眼看手藝就要失傳,幸好社區組織鼓勵阿嬤重拾技藝,配合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大專生洄游」專案,鼓勵年輕人下鄉,發揮創意。

來到苑裡山腳社區的慈護宮,地下室就是祖孫共創藺草作品的地方。10多名阿嬤低頭坐在草蓆上,對著藺草澆水,保持莖部柔軟,雙手飛快地編織鉛筆袋,一旁則有六名不到30歲的年輕人,幫忙設計圖案、研究用色、策劃行銷。

家住台北的聯合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學生孫孟閑,去年到山腳社區參加「大專生洄游」,設計「藺暖簾」,她以圓形當成門簾的主要圖案,當太陽照在上面,藺草不但散發撲鼻香氣,地上還有幾何圖形的光影,具有遮陽、空間營造的效果。 陳芷萱畢業於北科大創新設計研究所,她搭配牛皮、布料、金屬等新素材,設計燈罩、手機袋、新潮包到聞香包,實用美觀。

「有年輕人幫我們設計,真好!」76歲的朱阿屘高興後繼有人,婚後她有58年不碰藺草,現在發現,年輕人創意十足,跳脫藺草只能做坐墊、帽子、提袋的老舊思惟,變得活潑時尚。

「年輕人的設計是新挑戰,得花更多時間製作!」72歲的劉彩雲是班長,她說,有些設計從來沒做過,得大家一起腦力激盪製作方法,63歲的劉麗華和60歲的吳淑芬笑著說,動腦比在家看電視好,不會失智!

同時賦予阿嬤和藺草新生命

這群阿嬤天天和年輕人混在一起,已把他們視為兒孫,朱阿屘看到廖怡雅、陳芷萱、鄭巧郁,就會送她們水果、食物,有的阿嬤還拿出全家人的照片,和他們分享,成為忘年之交。

這項活動也帶動年輕人回鄉,27歲青年李啟璋大學畢業後,回苑裡老家,負責記錄藺草的生長情況,「我第一次這麼接近長者,」他說,兒時鮮少和社區長者打交道,現在才發現他們不難相處。

「我小時候很少和長輩相處,」28歲的蕭博駿也辭掉台北工作,返回苑裡。他回憶童年看外婆編藺草時,從來沒有關心過,現在從工作中重新認識這門手藝,還帶著這一群阿嬤到外縣市表演,跟故鄉的連結更深了。在祖孫隔代的共同努力下,阿嬤只管製作,設計與行銷交給年輕人,苑裡的藺草手編有了「台灣手藺」的新品牌。

透過設計界人脈,這幾位年輕人已將作品賣到台東、台北、台南的文創店和百貨公司,相信年底到日本、德國舉行表演,必定能開拓海外市場。 若台灣各地鄉下的老人家都能重溫兒時技藝,不但能找回與傳承即將失傳的台灣本土技藝,還能讓銀髮族找到新的生命意義,有事可忙、又能接觸外界人脈,可說是在地養老的最佳模式,相當值得推廣。

說話+演戲.跨越代溝傳承人生印記

聽爺爺奶奶說故事、演戲 找到生命新出口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老人與小孩相處一定有代溝?近年興起跨世代溝通模式,用戲劇與藝術創作搭起橋樑。隔代相處,讓老人家快樂之餘,更重新檢視人生。

「老人耳朵不好」「老人走路很慢」「老人很囉嗦」……,這是2014年5月果陀劇場「活化歷史」專案主任丁繼聖在台北市五常國小,詢問學生對長者的印象時,從不到10歲的小孩嘴中冒出來的童言童語。

一個月後,這群小孩改變了原本的想法:「爺爺奶奶有耐心」「他們很活潑」「老人家其實並不老」……。原來這段時間,丁繼聖每星期都帶長者到學校,為孩童講述自己的童年往事,孩子們都是第一次聽到60、70年前的農業社會生活狀況,感到相當新奇。

聽完爺爺奶奶的故事之後,這群小朋友發揮想像力,大家一起將爺爺奶奶的故事表演出來。有人扮演大陸黃土高原的乞丐,捕捉小鳥,徒手抓起地上的泥土,包裹、烤熟,當成食物;有的則扮演叫賣豆花的攤販,呈現兒時故事。

仔細瞧瞧,這些爺爺奶奶演員中不乏小有知名度的明星級人物,包括拍過電視廣告的范竹華、楊淑惠、演過舞台劇的郝惠江、吳來旺,年過七、八旬的他們,和不到10歲的孩童混在一起,有說有笑,絲毫沒有代溝。

跨世代溝通1〉活化歷史

背台詞訓練口齒 活化大腦,老人學戲拾自信

這種跨世代溝通的新模式叫作「活化歷史」,是美國紐約市非營利組織「長者分享藝術」(Elders Share the Arts,簡稱ESTA)創辦人蘇珊‧薄絲坦(Susan Perlstein)在1979年提出來的創意活動,希望透過戲劇、說故事團體,幫助長者練習口語,刺激感官,降低憂鬱、寂寞與焦慮,甚至能發展腦細胞,是幫助老人家快樂老化的創意作法。

2005年,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執行長吳欣盈十分認同這作法,特地從美國引進,資助果陀劇場,招募55歲以上的長者免費學戲,不少老人因此成為業餘演員,拍電視廣告、演舞台劇,在退休後開創出新的生命。

除了圓夢 還能體驗不同人生

這批業餘演員的訓練基地就在果陀的排練教室。為了好叫好記,每名長者都有綽號,86歲的郭尚潔梳著古典的髮髻,為自己取了新潮的綽號:「酷斯拉」,她以前是護理人員。「我從小就夢想演戲,」另一位86歲的「陶子」楊振宜笑說,「直到老了,才能夠圓夢,」她緊抓機會,83歲開始學崑曲,她在排練時,詮釋害怕錢財被兒媳占用的婆婆,演技令不少觀眾動容。

外號「阿東」的朱成奎,今年84歲,拍過保健食品廣告,演過公視的單元劇,還有副好嗓子,曾到北京表演歌唱。而綽號「小不點」的吳碧蓮為人熱心,擁有劇場人脈,常幫同學找演出機會。

「戲劇讓我體驗不同的人生角色,」68歲的王淑華則說,自己從小是追星族,直到參加表演訓練,才真正靠近舞台。一旁的郭尚潔則應和說,演戲可以嘗試平時不會做的事,可以哭、可以罵,甚至能挽著別人老公的手臂!

或許是經常背台詞的緣故,這群長者說起話來,完全沒有老態龍鍾也不會慢吞吞,而是口齒清晰、字正腔圓。綽號「竹葉青」、82歲的范竹華就說,老來演戲,必須動腦,才能融入劇情,背誦台詞正是活化大腦的好方法。

果陀專案導演蔡櫻茹表示,「活化歷史」推廣至今九年,全台有10多個據點,2009年,還結合社區的樂齡學習中心,招募更多長者參與。算一算,如今已超過3萬2000名長者參加過。

不過,果陀發現,如果讓孩童與爺爺奶奶在一起,一定能激盪更多創意,於是2010年起,他們將長者的真實童年,編成劇本,由說故事的爺奶和聽故事的小孩,祖孫同台,每一年推出一到兩部跨世代的作品。至今已創作《百老匯.燴.慧》《大河洗衣店》等五部劇作,有超過8200人次觀賞。以《百》劇為例,就是串起長者兒時的飲食記憶,改編成一齣溫馨好戲。

未來五年,果陀打算深入社區,找到宅在家裡的長者,為自己的生命故事發聲,和更多孩童共譜藝術創作。

跨世代溝通2〉傳承藝術

口述人生╳藝術創作,讓老人找到生命新出口

除了「活化歷史」,美國「長者分享藝術」協會也推動由長者口述人生,和下一代共同創作藝術品,傳給後輩兒孫,成為傳家寶。「傳承藝術」同樣由新光人壽慈善基金會執行長吳欣盈在2005年引進到台灣,由台大生命教育中心執行,與台大生命教育中心合作,讓學生修習服務學習課程,從中接近長者,促進代間溝通。

來到台北市的活動地點,可以看見每位長者身邊坐了一到兩位台大學生,學生靜靜聆聽長者傾訴人生經歷。在專業人員引導下,69歲的胡雅美試著回憶初戀的滋味,她害羞地說:「早忘記了,」但很努力地回想後,她對台大會計系學生伙伴張辰說,「18歲那年,對她有好感的學長,被爸爸發現後,學長被打了一巴掌,從此沒有來往。」

83歲的謝麗珍奶奶對著伙伴台大社工系學生鄭思琪說,在16歲那年,遇到228事件,陰錯陽差錯過了美好姻緣,與當年的意中人分隔兩地,心中至今感到遺憾。

「這故事悶在我心裡幾十年,今天終於能說出來,好像吐了口氣!」謝麗珍顯得神情輕鬆。說著說著,她開始和鄭思琪剪紙,一起在漂亮的圖形上,用水彩渲染不同的顏色,貼在簿子裡,將自己對愛情的回憶,做成生命故事書。

說完不堪的過去 她變快樂

「傳承藝術」首席講師康思云解釋,生命故事書記錄了長者的一生,從出生、童年、成長到人生終站,讓長者追憶過去,描述現在,也想像未來。在回憶的過程,長者學習接納自己的成功與失敗,甚至會改變人生態度。

她記得有一位奶奶,談到自己被強暴懷孕,被迫嫁給強暴犯,而強暴犯先生在外賭博、喝酒,完全不顧家,奶奶生了不只一個小孩,還一肩挑起養家的責任,照顧孩子,甚至先生死後,也沒有改嫁。

奶奶因為這段不堪的過去,懷有極大的憤怒,但在下一代傾聽、陪伴之下,讓奶奶發現自己是忠於家庭、很有節操的婦女,值得尊重,後來在奶奶的生命故事書貼上了「貞節牌坊」四個字。從此,奶奶願意肯定自己,原本封閉的心有了改變,笑容多了,也願意與人互動,臉上的表情也柔和起來。

另一位首席講師江明璇就說,一位住在南部、得了癌症末期的爺爺,在「傳承藝術」活動期間,勇敢面對病情,他的心願是坐高鐵,到台北動物園看團團、圓圓兩隻貓熊,當時參與工作坊的十幾人都陪伴他完成這個願望。 2014年,「傳承藝術」還吸引香港、新加坡、美國、日本等多位學術界、官員參觀,香港更有意複製,可見台灣的創意老化,已在國際間建立名聲。

不管是演戲還是藝術創作,無疑都是讓70、80歲銀髮族創意老化的典範,值得再大力推廣。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