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講到電價調漲,就有企業怨聲載道地揚言出走。然而,歐洲電價水準最高的德國,企業非但沒出走,反倒強調不該只看價格,而該提升能源使用效率。長年來,因應轉向綠能及高電價的要求,讓眾多德國企業彷如一個個體態強健的運動選手,在國內鍛鍊有成後,接著便到全球各地扮演幫忙能源「瘦身」、戒除用電「成癮」症的健美教練。
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觀察,累積多年再生能源使用經驗,加上德國政府與法規層出不窮的節能要求,難怪德國企業不怕高電價,反而把各種幫助節能減碳的產品,整合成獨特的解決方案,變成外銷的最佳武器!德國企業因應高電價,將來自能源端的壓力化為企業競爭力,全球機電產業龍頭西門子(SIEMENS),就是最好的示範。
機電產業龍頭,毅然轉戰能源市場
2013年中,英國政府宣布啟動當前全球最大的離岸風力發電計畫──總發電量達630 MW、位於泰晤士河口的「倫敦陣列」(London Array)風場,成為一個新的再生能源里程碑。不過,包括175座渦輪發電機和電網連接設施在內的綠能技術,都出自德國西門子。
西門子去年營收為785億歐元,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機電設備龍頭。過去,他們廣為人知的是手機、冰箱、洗衣機等家電消費產品,以及太陽能事業。但西門子早在2012年底就決定放棄太陽能,轉攻技術難度更高、市場潛力也更可觀的離岸風力發電機。
2012年,來自風力、綠建築、發電設備、節能效率等能源領域的相關產值,貢獻了西門子多達35%的營收,是集團最重要的營收主力。總計,這些環保節能方案,協助各地客戶減碳多達3.3億噸,讓西門子堪稱是全球綠能產業的龍頭。
而除了先進的離岸風力裝置,西門子的能源暢銷產品還包括能提升30%輸配電效率的高壓直流電纜(HVDC)、運轉效能高達60%的複循環(燃煤+燃氣)發電機及效率提高47%的火力發電機。以台灣市場為例,目前約有1/4的電力發電機組,以及擁有全球最高綠建築頭銜的101大樓,都是採用西門子的技術方案。
至於近來在德國引發熱烈討論的電網設施,西門子除了能供應大型電纜,更想藉此打開「智慧電網」(Smart Grid)商機。西門子能源事業群溝通經理威爾森(Christian Stuart Wilson)分析,由於再生能源的發電狀況隨著天候起伏,更由遍布各地的分散式小電廠供應,「因此什麼時候會有電?能夠產出多少?又能用到多少?這些都需要一套新的管理跟調度系統。」
響應節能,鍛鍊企業特有競爭力
除了抓對市場方向,接著西門子還提出新的訴求,要幫節能產品打開銷路。西門子台灣分公司總裁艾偉(Erdal Elver)分析,產品高達八成的能源消耗與排碳量,都發生在出廠後,只要從產品使用的「生命週期」來看,就會發現節能產品的價值。
以綠建築為例,可比同級建築節能30%、減少廢棄物70%、碳排放量少35%,只要用上20至40年,業主就會發現很划算。艾偉直言,台灣有七成能源消耗量用於產業跟建築領域,可以立即動手、改善的地方實在太多了,「從最基本的工業馬達與驅動器著手,就會有將近70%的節能潛力。」
德國電價為歐洲最高,企業難道不會因成本增加而紛紛外移嗎?西門子政府事務部副總裁波姆(Hans-Peter Bohm)分析,一般人關心能源「價格」的調漲,但企業經營者卻該關注能源運用的「效率」,是否隨價格調漲而增加?「單純看價格是錯的,應該看競爭力與效率!」否則能源最便宜的國家,早該誕生全球經營績效最好的企業,顯然事實並非如此。
「當能源用得愈多,才愈會思考節約與提升效率,」他建議台灣企業勇於接受挑戰,何況節能並非高科技,只要願意就能做到。西門子稱霸全球機電業的經驗顯示,唯有將能源視為商機與競爭力,而非成本與風險時,企業才會看到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