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九年四月,北京大學學生因悼念胡耀邦而引發大規模示威運動後,我接受合眾國際社記者的訪問,指出學生運動並非一偶發事件,而是大陸人民對通貨膨脹、官倒、貪污等現象,高度不滿的反映。
「六四」血案發生後,我決定對觸發天安門屠殺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軍事各因素,作更有系統的研究。以六個月的時間,完成「天安門大屠殺背後--中國大陸政經社會醞釀巨變」一書,全書二百六十頁,由美國西景公司(Westview Press)於七月一日在美國及倫敦同時發行。
以「上海生與死」一書轟動世界的作家鄭念,對本書的評語是:「這是迄今為止有關大陸民運中唯一能對中共高階層權力鬥爭,具有真知灼見的深入分析。」
民運來龍去脈
美國加州大學政治系教授施伯樂(Robert Scalapino)對本書的評論如下:「鑒於這一事件的複雜性及所牽涉的各種變數,作者不但能以清新流利的筆調對這一問題的來龍去脈,作有力的表述,且每一論點皆有文獻予以支持,值得讀者仔細研讀。」
本書共分八章及三個附錄。
第一章是導論,綜述中共建立政權四十年來政經基本動向;剖析中共政權的本質;比較中共北京市長陳希同及趙紫陽智囊陳一諮對天安門血案的不同解釋;並對西方媒體對這一事的若干誤解,加以論述。
第二章評述鄧小平十年經改的成敗得失;分析何以十年來備受西方國家稱揚的經改,終於演變成天怒民怨的全民示威。
第三章研究中共政權的政治結構;研討高階層各派系權力的消長;黨內兩條路線的變遷;鄧小平在中共黨政軍的關鍵地位,趙紫陽與李鵬為爭奪最高權力的幕後鬥爭,及此一鬥爭對天安門血案的決定性影響。
前途的變故與景觀
第四章分析知識分子在中國社會及文化的傳統地位;「五四」運動在中國現代史中的意義;毛澤東統治下對知識分子的摧殘;鄧小平再起後對知識分子所採取的政策;近五年來大陸知識分子對中共的挑戰;大陸學生運動的歷史淵源及最新發展。
第五章研討軍人在大陸政治所扮演的角色;毛澤東時期軍隊政治化的流弊;鄧小平上台後軍隊非政治化的推動;軍中對鄧經濟改革的抗拒;民運發生後軍人勢力的抬頭,以及「人民解放軍」的處境與前途。
第六章綜述八九民運的背景與演變;中南海的激烈鬥爭;由宣布戒嚴到進行大屠殺的經過;中共死硬派在大屠殺後所展開的大追捕與企圖掩蓋血案的各種伎倆。
第七章分析天安門事件的各種後果;包括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海外華人社會的激烈反應;血案對大陸經濟的衝擊;對西方文化交流的影響,以及對台灣、香港關係的窒礙。
第八章綜述天安門血案的因果;剖析決定中國前途的各項變數,並對中國大陸的未來,提出四種不同的景觀。
三個附錄,包括一九八九年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的大事記,與民運有關五十名重要人物的簡歷,及有關民運的重要文獻。
(鄭竹園為美國印第安那州立博爾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