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林之晨的部落格「MR JAMIE」,可看到他發表過一大堆跟「創業」有關的文章,每年創造逾500萬頁的瀏覽量,成為新生代創業家交流的熱門平台。除了當教練,林之晨還是創業家最渴望的天使。創辦「之初創投」(appWorks)三年來,已經舉辦過六梯次的育成活動,幫助超過150組創業團隊,包括易訂網(EZTABLE)、手機遊戲PubGame、修繕服務平台5945等、入選《紅鯡魚》雜誌科技百強的里斯特(Richtor),都是之初創投孵育過的創業新星。
走進位於台北市政府旁的之初辦公室,開放式空間,一眼就能看到大家的座位,每個面孔都很年輕、充滿幹勁。當絕大多數台灣年輕世代都抱怨時不我予、台灣早已經不是創業的時代時,同樣是年輕人的林之晨,憑什麼卻能幫助創業家?
答案是,他年紀雖輕,卻已經有14年的創業資歷。升大四暑假,林之晨就跟學長一起成立銷售電腦的「哈酷網」(Hotcool.com),當時立志要當亞洲的戴爾(Dell)。之後再跟同學創辦專攻知識管理的「碩網資訊」。到美國念碩士時也沒閒著,先後任職於HSS Ventures、All Asia Partners等創投基金,還參與過Sosauce、Muse Games等新創網路公司的營運。
如果沒創業,林之晨可能畢業後到電子公司當產品經理,每天忙著開規格、問價碼、想競爭花招,「但這些工作的經驗與高度,都很難跟創業相比,」他笑說,創業經驗是錢買不到的。
這位當紅的創業教主,對台灣目前的創業浪潮跟大環境又有什麼觀察?
美、中創業者都是第一流人才
林之晨開門見山地說,台灣的創業人潮與比率,到底是增加或減少,不是重點。他擔心的是,投入者,也就是人才的「素質」,才是關鍵。諸如美、中、北歐等國,不但政府全力扶植新創事業,投身創業的更多是第一流頂尖人才。「這些國家的第一流人才,都是以開創新事業、顛覆舊格局為己任!」林之晨形容。
然而,台灣的社會價值觀推崇服從紀律的乖乖牌,好學生一畢業就準備進大企業服務,當個聽話的小螺絲釘。大家都是一路被標準化品管上來的!不想照著既有系統走、有意顛覆權威的人,就會被視為「異類」。
林之晨的語氣滿是焦急,「你看美國跟大陸,都是第一流的人才在創業,」但台灣條件最好的年輕人,卻一股腦往公部門跟大企業跑。假使台灣的創業都建立在「就業替代」,或二流人才「被迫創業」的基礎上,未來國家競爭力堪憂。
「半路出家」創業較易成功
其次,創業最好也不要「畢業即創業」,反而「半路出家」才好。林之晨歸納多年觀察,30~35歲、還沒有家累的人、累積過多種工作職能的人,才是最好的創業家條件。
由於當前學校教育內容經常跟產業實務脫節,因此林之辰建議,年輕人可先進職場練功夫,累積幾年實戰經驗後再談創業。「尤其資訊產業變動得更快,」創業要用的東西,可能連老師都無法理解、如何傳授?
一開始,之初創投也鎖定剛出校園的菜鳥創業者,卻發現難以推動,才趕緊改為輔導已經創業二、三年的人士跟老鳥公司。後來徵選的創業成員,超過九成都有職場歷練。
他其實並不鼓勵「青年創業」。由於媒體只愛報導成功故事,沒看到背後數不盡的失敗案例,使不少年輕人誤以為創業很酷、容易成功、甚至有跟流行的「觀光客」心態。
比資源比創意 更要比氣長
事實上,創業有極高失敗率,不但比誰的創意好或資源充沛,更要比誰的氣長。 根據統計,北美創投業每年投資約1500家新創公司,最終成功的不到5%。林之晨妙喻,挫折之於創業者,如同火爐之於快炒店老闆,是每天都得面對處理的基本現實。
在失敗風險超高的現實下,林依晨強調,創業不能視為「一試定終身」,反而該用棒球的「打擊率」來看,只要累積更多打數、學到更多實戰經驗,安打率就會愈來愈高。
然而,有不少人質疑,許多產業早就過度競爭、巨獸林立,哪裡還會有新創公司的切入機會跟生存空間?對此,林之晨回應:「所以才要用網路來創業啊!用大公司還沒搞懂的技術,大衛才有機會打倒巨人!」
他說,好比EZTABLE的出現,顛覆了傳統餐飲業,大家搶的是同一塊市場,但後者用的是全新的科技工具與商業模式。
台灣法令過時綁住創業能量
對不少人批評台灣缺乏創業能量,林之晨反駁,目前台灣的確是「惡劣」的創業環境,但問題不在人民缺乏動力或民間沒資源,最大阻力反而來自過時的法令。 諸如嚴苛的公司法、對技術股的課稅、役男須服兵役、第三方支付等法規限制,都讓有心創業者綁手綁腳。
林之晨妙喻,假使臉書創辦人祖克伯(Mark Zuckerberg)生在台灣,恐怕也會因輟學而被抓去當兵,就不會有臉書誕生。「政府把環境弄好就行了,特別我們是個小國家,更應該鼓勵創業,讓產業活力更加多元化!」林之晨希望更多人在國內撒下創業種子。
林之晨
年次:1978年
學歷:台大化工系、輔修經濟系、紐約大學史騰商學院碩士
創業經歷:電腦零售網站Hotcool.com、碩網資訊、旅遊網站Sosauce、遊戲網站Muse Games、之初創投(app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