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結合在地產業 加值新竹市技職教育

專訪|新竹市教育處長蔣偉民

樊語婕
user

樊語婕

2013-06-07

瀏覽數 13,150+

結合在地產業 加值新竹市技職教育
 

本文出自我的人生贏在技職

依據台灣各階段的經濟發展,技職教育有著不同的焦點,70~80年代,各技職學校分工定位清楚,如職校培育技術工人;專科培育技術員。當時台灣由勞力密集晉升為技術密集,產業轉型成功促成經濟起飛,大半得歸功於技職教育所培養量多質精的技術人員。

為了趕上產業的技術人才需求,政府同步調整高中與職校比率,從原本7:3逐步調整為5:5,最後到3:7,為台灣培養了許多優秀的技術人員,對國家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之後技職教育朝向知識創新等方向發展,技術學院、科技大學等學校遂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新竹市教育處長蔣偉民認為,不論技職教育如何演變,都應培養學生「立即就業」的能力,幫助產業獲得「立即所需人才」,因此,政府應該要預見產業間的消長,並把產業需求規劃於技職教育計畫中,為了顧及新舊產業技術之間的轉銜細節,致力培育在職者的第二專長。

技職教育體系完備卻過於複雜

觀察目前台灣技職體系的優劣勢,蔣偉民指出,優勢在於國中階段就有技藝教育、技職教育體系完備兩方面。此外,包括職校、綜合高中、五專,以及大學階段的四技、二技等設計,都讓技職體系的學生有暢通的升學管道。

國中學生在國二就開始進行職業初探,到業界或職校參觀,以對各產業有概括性的了解,加以國三進行的技藝教育,具有職業性向的學生每星期可修習3-14小時的初階技藝課程,並可以經由甄選進入高職就讀。

不過,蔣偉民也指出,台灣的技職教育學制過於複雜,銜接不夠順暢;未能立即反映產業現況、及時培養業界需要人才;產學合作未必實質幫助學生融合理論和實務等,都是目前技職教育應檢討的方向。

在技職教育體系中,中等教育階段包括實用技能班、高職、綜合高中、建教合作、五專;在大學階段則包含二技、四技、科大、碩士班、博士班,整體學制相當複雜,此外,「對於技職院校是否有必要開設碩、博士班,也是頗多雜音,畢竟技職院校的目的應在培育技術人才,而非學術人才。」

蔣偉民表示,過去的技優甄審制度是根據學生的證照數量及比賽成績做為評量標準,難以保證學生有足夠的實作經驗,為了改善這樣的現象,台科大已計畫自明年開始,具備兩年以上工作經驗者申請四技的技優甄審入學,將可獲得加分,「這是一個很好的起步!」

在評量技職學校的表現上,蔣偉民建議應納入證照數量、比賽成績、師資、畢業生就業率、學生獲得第一份工作的時間長短、業界對畢業生滿意度、畢業10年的校友薪資…等。

其中證照與比賽成績,應該更加朝向普及性發展,例如以全校學生獲得丙級或乙級證照的比例來衡量,而非只聚焦在少數學生滿手證照的菁英現象。在師資上,則應評量有業界工作經驗的師資比例,以及

教學後到產業工作的比例等,以此來縮減學用落差。

縣市拚技職結合在地特色產業

新竹科學園區孕育了台灣產業的代工奇蹟,新竹市在高等技職教育階段有元培科技大學;高級中等技職教育階段有國立新竹高工、國立新竹高商,也有部分高中附設職業類科,技職教育資源豐富而多

元。

蔣偉民指出,技職教育必須要能加值地方的特色產業,地方政府應主動調查在地產業所需的人才屬性,並委請技職學校針對需求開設相關課程,如此就能逐步發展如同瑞士般,具有特色的地方產業,達

到人才就近就業的優勢。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他以新竹市聞名的玻璃產業為例說,透過富禮國中開設的玻璃技藝課程,以及香山高中的美工設計學程中,加入玻璃藝術特色教學,成功地協助風城的玻璃產業升級,從工業用玻璃轉型為藝術玻璃,增加應用面與產業產值。

為了幫助學生提早在國中階段就能開始職業試探、發掘自我興趣與專長,新竹市政府鼓勵各國中積極與高職合作開辦國中技藝教育學程,下學年度開始,高職也將主動出擊到國中學園開講,介紹第一手的技職教育現況。

國立新竹高工曾經舉辦多場學生職涯體驗營、「技職高峰會」,邀請新竹市國中應屆畢業生、家長與教師,觀該校學生的實習成果展,傳達技職教育的精髓。尤其主動邀請新竹市的國中教師參加技職教育體驗研習營,讓國中教師從做中學,更能深刻體會技職教育意義,回到課堂後傳達給國中學生。

廣設國中技藝學程 創造學生舞台

台灣將自103年開始採取免試升學,為了讓每位學生適才適所,新竹市從預算、生涯發展教育、廣設國中技藝學程班、辦理國中技藝學程競賽等方向著手,並設立「國中生涯教育推行委員會」與新竹市技藝教育資源中心,推廣辦理技藝教育活動,讓學生從興趣中找到可以揮灑的舞台。

事實上,新竹市自93學年度起,市立國中就與社區高中職即開始合辦技藝學程班,到101學年度已有15所市立國中和鄰近的高中職合作開設63班,共有1721位國三學生參與,參與率達到11.89%。

而育賢國中及富禮國中,更在校內備有相關職群的設備,採取自辦式技職學程班。部分學生職涯探索需求較高的國中,則是積極開設國中技藝教育專班,幫助學生找到興趣與專長,發揮潛能、適性發展。

為了鼓勵有技職興趣與專長的國中學生,新竹市教育處自95學年度起年年辦理國中技藝學程競賽,比照技能檢定,採學、術考試採統一命題及集中時間辦理,提供學生一個展現自我的舞台,透過競賽激發學生的榮譽感,讓他們更願意朝向專業領域深耕精進。

學習德瑞師徒制 落實產業連結

近來台灣開始關注歐洲國家的技職經驗,台灣如果要學習德國與瑞士的師徒制精神,為學生培養紮實的專業技能,蔣偉民認為,業界的合作和投入是一大關鍵。「與其抱怨學校沒有培育產業所需人才,企業何不編列預算和政府合作,提前參與就業前的階段,和學校攜手培育人才,日後即能為企業所用。」

有鑑技職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立即就業的能力,瑞士雙軌制規定學生必須到業界實習,讓學校的知識理論,能和產業的實務操作相輔相成。

蔣偉民建議,台灣的技職學校也應該起而效尤,和業界合作保持產、學連結,才能及時掌握世界產業的發展趨勢,並在學校開設相關類科,降低業界感嘆畢業生不實用的問題。此外,技職院校聘任的師資時,專業技術應該遠重凌駕學歷之上,如此才能教給學生實用的技術。

以往的建教合作,業界只是提供工讀機會,學生往往淪為工讀生,對技術實習少有幫助。反觀瑞士和德國,法律規定企業界必須提供學生實習的機會,學生到業界實習是學制的一部分。

「用法規規定,對學生、業界都有利,政府應該立法規定一定人數以上的企業,就必須提供實習機會。近來瑞健集團和北科大及木柵高工合作,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開啟了業界參與的新契機,期待其他企業也能比照跟進。」

德國、瑞士提早將技職與學術分流,創造了低失業率的優秀經濟表現,台灣以設立綜合高中來延後分流,蔣偉民建議無論日後走向提早或延後分流,在轉換上一定要有彈性。

德國、瑞士兩國的技術工人和白領階級,在薪資上和社會聲望上,並沒有太大差異,台灣社會也應建立一個觀念;職業只有分工、沒有貴賤之別。蔣偉民並以英國前首相約翰梅杰(JohnMajor)為例,說明沒有大學文憑,一樣能夠成為優秀的政治家、經濟學家與外交專家,一樣能對國家多所貢獻。

對於學生應該如何選擇學術路線或技職體系,蔣偉民指出,十二年國教的優點之一,在於打破以成績為唯一考量,有別於過往基測依據分數分發,建議學生可以多加試探、慎重選擇,真正依據興趣與性向,選讀適合唸的學校與類科,往自己喜歡的目標發展,除了學校內的職業試探與國中技藝教育外,也可多看報章雜誌的產業動態,了解各行各業的現況與展望,是否與自己的興趣相符。

蔣偉民也建議家長,身處在多元劇變的社會中,未來有高達60%的工作尚未在現今出現,家長身為學生生涯發展關鍵期的重要角色,「請當孩子的貴人,協助孩子而非指導孩子!」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