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老師學校做推手引發實作學習熱誠

專訪|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姜琇森&新竹高工廖倉祥

洪月禾
user

洪月禾

2013-06-07

瀏覽數 18,850+

老師學校做推手引發實作學習熱誠
 

本文出自我的人生贏在技職

德國、日本的精密機械、光學等領域在全球都占有一席之地,其與保有良好的技職教育息息相關;近距離觀察台灣,近年來在國際競賽成為台灣之光的得獎人,也幾乎都來自技職系統,可見技職教育是教育體系中相當重要的環節。然而孕育下一代的技職人才,不光是環境的配合,老師學校更是重要的推手。

過去技職院校少,高職學生畢業多數直接就業,也順利與產業接軌,但是自從廣設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後,現在超過八成的高職學生都要繼續升學,在「人人高學歷」的同時,技職院校畢業生卻常被批評不願做黑手、實務能力不佳,甚至抗壓性也不見了。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就曾在媒體指出,雖然目前高職生升學率很高,但真的有必要讀那麼多高深知識嗎?他以美容美髮科的學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姜琇森助理教授新竹高工廖倉祥總務主任生為例表示,學生雖學了一堆化妝品分子結構、背一堆公式應付考試,畢業後卻不會化妝、設計髮型,十分諷刺。

由於環境轉變的衝擊,台灣的人才訓練與產業明顯脫勾,導致技職教育面臨不少批評與挑戰。

技職教育 進可攻、退可守的生命出路

一直以來,新竹高工電機科在全台高職中實力不弱,分數更已接近竹北高中,另外在室內設計、機械、化工的範疇也表現不俗;此外。新竹高工的綜合高中也有一定水準,在新竹縣市九所公立高中位居第六。

儘管如此,新竹高工總務主任廖倉祥觀察,「相較於普通高中,就讀技職學校的學生特質,多半在學業競爭中遇到挫折,對未來茫然無措。換句話,成就動機比較低落。」

為了讓學生在技職教育中重新找到自信、發掘興趣並學有專業,師長在其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推手角色,常要透過讚美、溝通、談心、給予任務、完成專案,甚至得到校外實習機會的方式,來加持學生的自信心。

「進入技職學校不僅學習一技之長,更重要的,還要讓學生瞭解技職教育是進可攻、退可守的生命出路。」廖倉祥說。

為了讓學生擁有多元選擇,新竹高工提供了多樣學制,包含日間班、夜間班、綜合高中及實用技能班。廖倉祥指出表示,以日間班來說,99%以上的學生還是選擇升學為主;夜間班的學生多為學習弱勢,所以我們儘量輔導他們考取技術士證照,藉由競賽獲獎保送國立大專院校;至於實用技能班,就是因為學生的技術傾向明確,我們更全力輔導他們參賽及獲取證照,好為自己找到新出路。

廖倉祥高職時就讀夜間部,後來利用國際技能競賽獲獎而保送台師大就讀,他就是多元管道升學的最佳案例。

證照、競賽激發學習與實作動機

進一步剖析技職教育的構成元素,「實作」其實是關鍵重點。新竹高工教務主任廖俊仁有些感慨說,「現在的父母對小孩照顧得無微不至,動手作的科目對多數學生來說,根本無法適應!」

相較於早期技職學校只讓有工作經驗的學生報考,學生到學校是學習和工作有關的專業,學成後再回到職場便更能發揮所學,反觀目前的技職教育,出現產學落差不說,如何引導在學的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是一大課題。

因此,認證數量及競賽得名便成了技職教育突圍的一種方式。廖倉祥說雖然證照多寡不能完全與就業力劃上等號,但它卻是技職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激發學生努力的動機。

去年起,原本傳統的技職體系出現了「進」可升學,「退」可就業的「五專菁英班」,可攻可守的特性,吸引了許多基測高分群的考生放棄明星高中而加入陣容。

五專菁英班七年一貫就業、升學無縫接軌

目前,「五專菁英班」只有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國立台中科技大學、文藻外語學院和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四校參與,共開設5個專班、240個名額,基測PR85以上學生才具備申請資格。

「2012年才開辦的五專菁英班,課程採『5加2』設計,意即五專畢業可直升二技;對職業性向明確的學生來說,可專注在專業課程,不必再分心學習普通科目,也可免除升學壓力。」台中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助理教授姜琇森解釋。

換句話說,「七年一貫」就是整合了一條「求學鏈」,學生從國中畢業後,免去一般高中密集填鴨的升學壓力,「專業+證照」的課程設計,可分階段培養具跨領域專業知能技職人才,未來無論選擇就業或直接與職場接軌,都會更為順暢。

「更重要的是,在不用升學的前提下,孩子的學習過程既無壓力又愉快。」與學生打成一片的姜琇森強調,身為一個老師,當你看到孩子帶著笑容學習,那股成就及滿意絕對難以言喻!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師長付出 從專業職能中找到自信

同時任教於大學的姜琇森,比較同齡的大一生及技職生,發現很大比例的大一生,過去花費太多時間準備考試,幾乎都無法明確了解自己的興趣與性向,「加上國、高中六年的課業壓迫,一上大學就完全放鬆,失去紀律與老師嚴管,許多高中表現良好的學生,到大學迷失方向者反而比比皆是!」相較之下,技職生因為一直接觸專業技能,反而較能從中找到方向與興趣。

新竹高工秘書彭文彬舉一位高工同學為例說,因為疑似過動,求學期間總被視為班上亂源及頭痛人物。然而在廖倉祥的輔導下,發現這位學生空間觀念與邏輯思考的能力出眾,於是安排課餘及夜間時間指導他參加技能競賽。

「透過訓練,成功轉移他過多的精力,也讓他專注於學習之中。」廖倉祥說。

後來,這位同學在技藝競賽中一鳴驚人,第一次參賽便奪得技藝競賽全國第三名、技能競賽全國第二名的肯定,讓他找回自信、找到目標。

「更難相信的是,自此他立志擔任老師,最後以全國聯合教師甄試第一名的好成績回來新竹高工任教。課餘時間也傾全力留校幫忙指導學生。」彭文彬表示,其實像這樣的例子不少,證明只要肯付出,假以時日種子定能開花結果。

專業提升外 基礎能力也重要

重視工藝技術的德國、瑞士,存在著「師徒制」的傳承教學,瑞士的目標甚至是高中生就要具備就業力,姜琇森認為國外的方法值得參考,但是更應該考量學生特性,量身訂作進行訓練,包班式的課程反而未必有效。

「技職,不只著眼在訓練學生的專長,學生的思考、應用、獨立、成熟,甚至人際溝通、團隊合作、任事態度等多元能力,都得同步養成的。」姜琇森強調,追求技職專業力提升之餘,基礎能力的培養也不該荒廢。

技職發展 需產官學與家長共同努力

此外,資源到位,改善設備、師資、課程;鼓勵同學親至現場實習,才是打通技職發展任督二脈的關鍵。

廖俊仁坦白說:「隨便一個操作機器,就必須數百萬元的成本投入,更遑論要跟上企業目前實際運作的機器水平。所以企業在談產學脫勾時,是不是也要反省,從人才端就應給予投資?」他認為人才的養成,絕不是學校單方的責任,而是需要政府、企業、家長共同努力來達陣。

在升學主義引導下,技職淪為「二流教育」的偏見,絕大部份來自國中老師及家長。為了扭轉這樣的情況,各校莫不使盡渾身解數舉辦校內導覽及說明會,希望老師及家長能夠更進一步理解技職的內涵,在求學選擇上給予孩子正確的方向及建議。

「以機械科為例,許多家長及老師都誤以為是「黑手」的代名詞,事實上,我們是以管理領導人的思維在訓練學生,並非把他們定義為基層員工。但是再回頭想想,哪份工作不該由基層做起呢?」彭文彬說。

就業「力」意義大過就業「率」

新竹高工校長姚清煇也有話要說,「當大家沸沸揚揚談論『就業率』時,對我們來說,反而該著眼於學生的『就業力』。」換言之,學生除了學習專業知識,還要將實作中所學得技術轉化為帶得走的技能,「想好就做、不會就學、不好就改、屢創高峰」才是適性揚才的教育核心價值。

台灣地小、山多、人密,資源又有限,如果要再創經濟奇蹟,技職教育和技職人才一定不可或缺。

細數技職出身的人才,包括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監察院長王建.、財政部長李述德、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等,還有許多大專校長,也都出身技職體系,前教育部長吳清基便曾清楚指出,台灣中小企業估有高達70%企業家來自技職系統,這是技職教育的驕傲,也格外值得肯定。

當孩子一味學習沒有興趣的課程,考試挫敗會使心理出現挫折感,這絕對會拖累台灣產業的競爭力,因此技職學生千萬不要看輕自己,更不能自我放棄。認清興趣後唸書、考照、參加競賽,行行出狀元,技職一定有藍天。這是來自姜琇森及廖倉祥等多位技職體制老師們的共同期許。

更何況,菁英教育並非適合每個人,就如同一片森林中,不可能全數都是蘋果,只有百花齊放才能成就引人駐足的最美風景。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