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吳寶春若生在瑞士,求學之路應順暢許多

看看瑞士怎麼做彈性教育

彭漣漪
user

彭漣漪

2013-03-29

瀏覽數 34,400+

吳寶春若生在瑞士,求學之路應順暢許多
 

本文出自 2013 / 4月號雜誌 全球飆大學,台灣怎麼追

技職教育要發展得好,背後需要更有彈性與人性的教育制度。

台灣的初中學生畢業後,要決定該選擇技職類或一般型綜合高中時,常是在不了解人生志向的情形下由父母決定,而選擇後就很難再回頭。

但瑞士的教育體制提供年輕人多元、彈性的選擇,技職與學術研究教育雖然分流清楚,但保持隨時轉換的可行性,讓年輕人在面臨技術或學術研究的分流路上,選擇不會太艱難,不管何時想轉軌道,都有辦法。

這讓瑞士技職學生選擇可以很多。有的只念一年、拿個證書就去工作個幾年,但可隨時回來念完學位。有的工作到一半,如果想轉行做家具設計,只要自己平常底子練得夠厚,參加國家考試合格後,就成了有證照的家具設計師。

制度不綁死,換跑道沒年齡限制

瑞士職業教育局副主任維摩(Josef Widmer)指出,「你不會被綁在一種體制下,不管你是20、30或40歲,」他說。 維摩舉他自己的女兒為例,女兒在15歲初中畢業時,很難選擇未來將從事哪種行業,因此捨棄技職,決定上一般高中,後來她改變主意,就花一年時間到旅館實習,未來將攻讀觀光學校。「雖然比別人晚,但教育體制有彈性,有時年輕人就是需要一點時間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他說。

對比起來,台灣的教育體制像棵松樹,一根中心樹幹獨大,學生就讀一般高中為主流,大部分的學生不管愛不愛念書,性向如何,都在這樣的體制下,被潮流推著讀完一般高中,再來想下一步。

念技職是主流,不盲目追求文憑

技職教育、應用科學教育特別成功、造就百萬「黃金黑手」的瑞士,教育體制像棵分枝均勻的大榕樹,中央主幹長到一半(學生完成九年基本國教),大致均勻地分叉為技職、一般高中及音樂、美術等專門高中。

學生可在念完技職學校後直接就業,想繼續取得更高學歷的,有兩種選擇:一是A級高等教育,重學術。二是B級高等教育學位,偏向實作為主。

但是務實的瑞士人跟台灣很不一樣。每年約只有35%(3萬7900人)的年輕人取得偏重學術的A級高等教育文憑,其他65%,約8萬200人取得偏重實務的B級高等教育文憑。顯示瑞士年輕人不會一窩蜂想念偏重學術的大學,求一技之長比什麼都重要,主流是念技職體系。而且若真要回頭做學術研究,隨時都可以轉軌道。

駐瑞士台北文化經濟代表團日內瓦辦事處大使銜處長俞大㵢,有深刻體會,之前家裡鎖壞掉,他找人來修,費用高達1.2萬台幣(瑞士人均GDP約台灣的四倍),工匠技術之值錢,把他嚇一跳。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日內瓦辦事處組長陳淑容指著所在的會議廳表示,之前要將影印機從這裡移到那裡,就花了20~30萬台幣。

「這裡有專業技能的人,身分地位、所得與拿到大學文憑的人平起平坐,」俞大㵢觀察,瑞士水電工人之類的專業人士,穿著都很講究,不像台灣,比較隨便、甚至骯髒。

學生可不斷摸索,直到找出興趣

瑞士的企業也非常喜歡跟技職學校合作。約有30%的瑞士企業參與產學合作,提供大量實習機會,讓他們一邊工作、一邊念書,一週兩天上課,三天工作,企業並支付基本薪資。 維摩表示,瑞士學生必須自己找實習機會,但約有15~20%的比率找不到好的,這時邦政府及各種教育機構會加以協助。

老師鼓勵學生就讀技職,父母也很早就和孩子談興趣傾向,學生可以不斷摸索個人的興趣與發現志向。

現任瑞士教育集團亞洲區經理芬得生(Hervé Findeisen)的個人經驗就是例子,他總是邊工作邊念書,隨時轉換。他國中畢業後就讀技職學校保險科,並在一家保險公司實習,實習薪資換算成台幣是1萬8000台幣,最後加到3萬;接下來他到美國讀一年語言學校,加強英文;18歲去當兵三年;22歲修讀國際海關法;23歲到海關工作,當海關警察,前半年接受訓練;27歲後又進瑞士外交部,負責簽證業務。在工作期間,芬得生同時取得國際海關法、移民法兩個文憑。 強調有實作經驗再來修習理論課程的精神,從技職體系一路貫穿到應用科學大學,簡單形容就是「務實」。

瑞士目前提供230種職訓課程(VET)及410種專業課程(PET),涵蓋各行各業,如農夫、木工、法律、觀光等。

念完職業訓練的學生,可以就讀一年叫做「Baccalaureate」的大學預科課程,做為銜接教育,就能轉到應用科學大學,或是以工作經驗或取得國家考試證明,進入一般大學。

瑞士沒設教育部,權力下放地方

反之亦然。選讀一般高中的學生,必須再讀一年的大學預科課程,接下來就讀一般大學,或以工作經驗或取得國家考試證明,轉到應用科學大學。

當台灣各大專院校很多事情都要上報教育部等同意批准時,瑞士中央政府根本沒有教育部。 為了更貼近市場需求,瑞士將教育管理權下放給26個邦政府,因為邦政府比中央了解地方企業的需求,也更能制定適合的法規制度,並就近管理。

3月底台灣的國際麵包比賽冠軍吳寶春,因為只有國中學歷讓台灣各大EMBA無法招收,卻吸引新加坡國立大學向他招手,反映了台灣教育制度有多僵化。

吳寶春若是生在瑞士,想必他的求學與麵包達人之路、技職與學術融合的個人願望,應該會順暢許多!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