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管科系中,除了原來的財金、國際商務、會計、企管之外,科技、行銷、人資、銀髮產業管理等以特定產業亮點為主的管理,都獨立成系,成為熱門選擇。以技職體系商管類科而言,雖然2012年受到餐飲(旅)科系爆紅影響,報考人數略減,但商管科系總人數仍是各領域之冠。
重實作,加強語文表達力 目前技職商管科系,為求與一般大學不同,特別強調「就業」及「產學合作」,有的技職院校打出「理論──實務──理論」,進行三明治實習計畫,或提供海外企業暑期實習機會,積極安排業界參訪、見習,要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朝陽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李素箱說,為促進產學合作,行銷系學生就曾經幫婚紗公司企劃行銷案,成功利用時下很夯的「微電影」來吸引大眾目光。
為了讓學術跟產業界結合,技職大學各出奇招。 像朝陽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大力推行「產學雙師」,也就是一學期12堂課,有六週由業界人士授課。另外更把考核心證照列為畢業門檻之一,希望學生畢業立即就業。
台北商業技術學院,也非常強調實務操作,安排許多商管應用軟體課程,另外更特別加強技職體系學生,較為弱勢的「語文」、「表達能力」、和「建立自信心」的訓練。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說過:「企業管理過去是溝通,現在是溝通,未來也是溝通。」一句話道盡商業活動,最終還是要回到與「人」接觸。 台北商業技術學院校長賴振昌也說,其實商業追根究柢就是「服務業」,因此不排斥與人互動是關鍵,「服務業的真諦就是,面要笑、嘴要甜、腰要軟、腳要勤,」賴振昌說。
師長解惑
語言檢定為畢業門檻,商管科系出路廣
賴振昌 台北商業技術學院校長
李素箱 朝陽科大管理學院院長
Q1:會計、財金、企管、行銷、保險、國際商務等究竟該如何選擇?
A1:喜歡處理文字或數字資料紀錄查對分類者,有條理、謹慎、務實的人格特質,可以選擇會計或財金系。喜歡從事與人群有關的工作,對人關懷有興趣,具備令人信服、助人、有責任心的特質,可以選擇管理系、休閒系或保險系。喜歡創造、發現、銷售、策畫及領導方面工作者,具備熱情、善於表達、自信、樂觀、社交等特質,可以選擇企管或行銷系。喜愛區域經濟、國際經貿法律、談判等議題者,可以考慮國際商務科系。但這是概略性向分類,還是要多了解,找出最符合興趣的科系。
Q2:管理有好多種,像是工管、資管、企管、科管,到底有些什麼不同?
A2:「企管」正是集所有管理大成,包含「生產、行銷、人力資源、研發、財務管理」,所學最廣泛、但也最齊全,學生一定要自己找焦點來學習。企管系裡面這些分支,也早就獨立成各別科系,像是生產、研發管理,就會偏向工業管理範疇,主要學習如何讓廠房順利運作,涉及製程、原物料管理、品管等;另外像資管,則強調運用資訊科技達到管理目的,包含資料庫系統、多媒體及數位內容整合、網路通訊、電子商務等都是學習範疇。
現在更有許多以特定「產業」為主的管理科系衍生出來,例如科管、運輸管理、休閒管理,這些科系除了商學基礎訓練,會加強產業知識,例如運管系,會特別針對運輸規畫、交通工程、國際物流系統等專題探討。
Q3:念了商管科系,未來出路為何?
A3:商管科系出路非常廣,不只可以進入金融業、貿易業、會計師事務所、政府財稅部門、經貿單位、智庫。各企業的財務、行銷、業務、採購、倉儲、物流、人資部門都需要商管人才。
只不過技職體系同學沒有很多機會精進英文或外語,因此溝通能力及國際視野稍弱,這方面需要在大學時期補強,多家技職院校把語言檢定設為畢業門檻。
學長姐領路
多聽、多看、多涉獵,保持對國際時事的敏感和觀察
徐上雯 台北商業技術學院國際商務系畢,外貿協會企畫財務處專員
五專時就讀應用外語系的徐上雯,本來一畢業就要進入職場,但是卻對專四曾修過的國際貿易實務課,有非常濃厚興趣,初出茅廬就通過了當年進出口公會舉辦的「國貿大會考」,因此決定再繼續念二技,精進國際商務、經貿專業。
她認為技職體系商管類科,最有優勢的部分,不只在 核心商業科目,而是學校裡非常多的實務軟體課程,從Office軟體MS Word、Excel、圖像處理到動畫製作課。徐上雯發現,比別人更熟悉這些操作軟體,讓她在職場上更快上手,管理專案資料也更有組織及效率,「以前都不知道背鍵盤到底能做什麼,後來才知道很有用,」徐上雯說。現在的徐上雯在外貿協會企畫財務處工作,負責幫機關首長們分析整理經貿資料、草擬致詞稿、控管預算,學以致用。
內涵深厚「外語力」
徐上雯對精進外語不遺餘力,不僅借重自己五專時應用外語專才,時常閱讀《紐約時報》《彭博商業週刊》,更愛看《經濟學人》的批判分析,來保持自己對國際時事的敏感度及觀察。英文之外,她也學日文,除了看日文新聞,吸收第一手資料,愛看日本知名教授、也是新聞工作者池上彰的對國際議題的解析與報導。這些日常的點滴累積,都讓徐上雯流利的外語能力之外,還多了涵蘊的深度、知識的廣度。
扎穩精實「研究力」
兩門課改變了徐上雯的學習習慣,一門是「大陸經貿」,另一門是「區域經貿」,老師上課資料多來自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的原文年報,裡頭的硬知識雖紮實,但也非常艱澀,如果沒有了解背景,常會鴨子聽雷。為了跟上進度,徐上雯不僅每次都事先準備,課後複習,因此學習到很多資料查詢的技巧。
多元學習「自學力」
徐上雯回想自己原來也不愛經濟學,因為總覺得非常理論,直到她接觸到很多本經濟學小說,像是《致命均衡》《奪命曲線》,發現小說裡,能用很精采的故事,帶出經濟學原理。「一定要多看、多聽、多涉獵,」徐上雯分享。為了讓學習更多元化,如救國團辦的國際事務營、國策院的外交營,她都參與,不僅認識各領域的精英,也學習與人合作,奮發自學,讓她培養出與眾不同的多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