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我當選連任的時候特別提到,第一個四年努力的目標,是「撥亂反正,跟上世界」,第二任的目標是「脫胎換骨,邁向卓越」。之所以設定這樣的目標,是因為我上任之前,台灣真的需要更大幅度的開放和改革,才能跟上時代、引領風騷。
但這不是容易做到的事情,因為太多的法令及觀念都要改,不易脫穎而出。不過,我很幸運地在第一個四年中,就得到立法院和很多民眾的協助,讓台灣開始走上開放的道路。
事實上,回顧台灣在荷蘭人時代,採取的就是開放政策,因為荷蘭是個貿易國家。等到台灣光復,政府遷台後,也走向這條路。從土地改革到進口替代、到出口擴張,台灣的商人提著一口007皮箱,跑遍全世界。我們從貿易商變成製造商,然後一步步地把我們的產業升級,向世界輸出我們的產品,爭取我們的市場。
然而政治情勢的變化,讓我們的外交相當的孤立。10年前,我們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本來期待這個以多邊貿易談判(Multilateral trade negotiations)為主的國際機構,能夠拓展我們的市場,很不幸,在我們加入之後,多邊的談判一直停滯不前。就在這個時候,各國紛紛回到簽訂雙邊的貿易協定,這對台灣來說很不利,我們能做到的是跟五個邦交國簽,這五國都在中美洲,彼此貿易量不到總貿易量的千分之2,這個局面真的是有點困坐愁城。
突破 先與周邊地區改善關係
要突破,勢必要跟周邊地區的國家改善關係。因此我上任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力求恢復兩岸中斷10年的協商。在一個禮拜之內,就談成了直航三通、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從那時候開始,我們跟大陸的關係就一步步改善,到現在已經簽署了18項協議,二個共識,雙方關係愈來愈穩定,而且密切。
但是,關係不能僅止於此,大陸固然是台灣的第一大貿易國,第二大貿易國是日本,我們跟日本的關係也不斷在改善。2011年9月,台灣和日本簽訂了投資的協議,看起來或許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日本投資台灣已經有60年時間,從來沒有想過和台灣簽投資協議,為什麼這時候會想到?主要原因就是台灣和大陸簽訂了「兩岸貿易合作架構協議」(ECFA),從台灣輸往大陸的539項商品,包括石化,機械產品,大部分的關稅變成零,日本來台灣投資,就可以利用這個優勢。
而台灣跟貿易量第三大國──美國,貿易談判五年都沒有進展,所以我們也是從內部一步步地鬆綁法規,讓企業界獲得競爭的能力。 同時,營利事業所得稅從25%降到17%,遺贈稅從50%降到10%,打造一個自由開放、利於經營的環境。根據世界銀行所做的「2013年全球經商環境指數」,台灣得到第16名,較2011年進步9名,更較我上任前進步了45名。
雖有進步但必須更開放
這個改變才是我希望看到的,但我們還是不滿意,因為台灣在亞洲地區的排名輸給新加坡與香港,雖然領先日本與韓國,但還有努力的空間,必須更開放。2012年10月10日國慶的時候,我特別強調,「開放是原則,限制是例外」,不管是在資金,人才,各方面,應該要如此,也唯有這樣,台灣才能在劇烈變化的世界當中生存和發展。
回顧這四年來,也因為採取開放政策,現在才能在中國大陸之外,和新加坡、紐西蘭談判,一個是談經濟合作,一個是談經濟合作協議。
這在五年前根本無法想像。新加坡與紐西蘭這兩個國家都是TPP(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的成員,雙方均採取了高品質的貿易協定,也就是一談、一生效,95%的商品統統免關稅,對我們來講,這是非常大的挑戰。希望很快有結果,再把這個關係不斷擴大,讓我們的企業在世界的競爭當中,能有更公平的環境。
今天的題目是「世界變局與新領導力」,就來回顧過去這段時間,我們如何在變局當中展現領導力,突破困難的實力。
其中一個,是我在三年前提出與大陸洽簽ECFA,剛剛提出來,遭遇很多困難,很多人批評,尤其是反對黨,說我傾中賣台,一旦簽了,台灣經濟就會完蛋,但我一直都很堅定,全面進行,一步步地推動,跟大陸在2010年的6月29日簽訂。簽了之後,慢慢也感受到它帶來的好處,539項出口貨物中,包括18項的農產品,如石斑魚、虱目魚、火龍果,農民直接受惠。
兩岸及台美經貿關係續進展
還有工具機、紡織品和機械產品,這使得本來不太有競爭力的傳統產業,也找到外銷出口的機會,讓ECFA對台灣的經濟有幫助。不過,這簽的只是早收清單,只占整體貿易量的20%,後續的協商,包括服務貿易、貨品貿易,都還需要完成。我們希望服務貿易在2012年有具體的承諾,2013年能完成貨品貿易。
關於美國的部分,就涉及到美國牛肉進口,這在台灣是非常敏感的話題。其實美國牛肉在台灣也吃了很多年,在2011年1月時,被驗驗出含有萊克多巴胺,是一種促進生長瘦肉的飼料添加物,結果引發非常大的爭議。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建立一些基本觀念,譬如我們要設定合理的添加物容許量、把牛肉和豬肉分開、強制標示產地,把內臟排除等,即使如此,國內還是有多人有一種難以控制的恐懼,認為就是「美國毒牛」。
為了這件事,反對黨還霸占了立法院的主席台,五天沒辦法開會,他們說是為了要捍衛保障人民的健康。後來才發現,在他們執政的時候,就進口了完全沒有任何檢驗的肉品。這件事情慢慢顯示出,我們努力的方向是正確。2012年7月3日,聯合國的「衛生法典會議」通過了在肉品當中可以添加萊克多巴胺,我們終於在7月25日完成了立法。
完成立法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我們可以跟美國探討重新開啟投資貿易架構協議,也就是TIFA(Trade and Investment Framework Agreement,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這是個已經簽了18年的架構協議,我們可以跟美方開始進行協商,一步步擴大和美方來往的範圍。
堅持的過程須付出代價
對的,就要堅持到底,要設法去說明,要設法去溝通,讓共識逐漸地形成。過程中當然要付出相當的代價,但是為了台灣更長遠、更美好的未來,這些努力還是值得的。
除了經濟貿易之外,最近在10月2日,美國宣布讓中華民國成為美國的免簽證國家(Transit Without Visa),全世界的國家有196個,彼此之間人民的往來大部分要求簽證,要VISA。有VISA是正常,免VISA是禮遇,包括美國給我們免簽證的待遇在內,台灣去129個國家都可享受免簽證或落地簽的待遇。
這對台灣代表什麼意義呢?台灣的民眾前往的國家當中,98%不再需要簽證。2011年11月11日,歐盟給我們免簽證待遇,2012年和2011年相比,國人去歐盟的人數增加了三~四成。2010年英國給台灣免簽證,是最早的歐洲國家,2011年赴英人數就成長150%,貿易也成長了25%,這對後來給我們免簽的國家很大的鼓勵作用,美國就是如此。
台灣去美國一年超過40萬人次,免簽之後估計還會成長二~三成。 其中最重要的意義是,跟美國有邦交的國家在全球有100多個,實際上享受免簽的只有37國,而台灣是這37國當中,唯一跟美國沒有正式外交關係的,顯示了台灣的國民素質受到肯定。大陸事務未來3項重點工作 我常常說,國家受尊敬,人民就有尊嚴,在一個變動的時代,常常要面臨許多困難的抉擇,所以必須要在這個時候拿出你的決心,展現你的領導力,推動你的工作,讓國家得到更好的待遇、更公平的環境。
未來還剩下三年半的任期,針對大陸事務,我將積極推動三樣工作。第一是擴大並深化兩岸的交流,包括學生的交流、文化的交流,還有其他目前還沒有觸及到的領域。
第二項工作,是兩岸的兩會、台灣的海基會和大陸的海協會,將互相設立辦事機構。 也就是說,海基會到大陸設立辦事機構,海協會到台灣設立辦事機構,讓雙方透過這些機構,能服務旅行的、工作的跟經商的人民。
第三部分,是要通盤檢討跟修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這個條例是本人在20年前於陸委會所主導制訂的,20年來修改了很多次,但無法趕得上最近四年來的開放步伐,所以要趕快修正,包括剛才說的互設辦事機構,也要修法。大陸人民在台灣,尤其是大陸配偶,目前取得台灣身分證要六年的時間,我們希望比照外籍配偶縮短到四~八年,最快四年可以拿到。這些都是遵循讓兩岸雙方的交流更穩定、更公平,也更和諧的方式進行,是改革開放非常重要的一步。
今天的主題就是怎麼樣在變局當中展現出領導力,把這個國家帶往正確的方向。還有一件事情跟今天的主題沒有直接但有間接的關係,最近在我們的國內,常常討論到國務機要費,我的國務機要費一向都是公款公用,一切都合法,與我個人捐助公益毫無任何關係。
當前經濟比較低迷,儘管在復甦,但步伐非常緩慢,台灣政府的財政也相當困難,所以我要藉由這個機會宣布,我願意主動刪減國務機要費1000萬元(現場掌聲)。希望朝野無需在不必的問題上內耗,全力回到拚經濟的主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