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台商正在大陸搶救消逝的中華文化故事。
10月,上海淮海中路梧桐樹葉泛黃、掉落,秋意正濃。走進幽篁古韵古琴文化館,假山、流水,江南庭園風味十足。一陣內斂、深沈的琴聲,正從教室內傳出。
這些彈奏者竟是不滿十歲的孩童。他們的右手手指微彎,從遠到近撥弄七根琴弦,發出不同「散」音。「泛、散、按,是古琴主要三種聲音,象徵天、地、人的結合,」坐在前方,身著白色唐裝的陳老師正對孩童解釋。
古琴,也稱瑤琴、玉琴、七弦琴,至少4000多年了。《史記》記錄,古琴出現不晚於堯舜時期,在春秋戰國時期相當盛行。但近代以來,早不敵西方樂器。
「彈吉他、彈鋼琴,被許多人認為流行、浪漫,但國樂卻古板,」來自台灣,在大陸創辦小騎士雙語幼兒園、上下若文化餐飲的台商陳玠甫很感慨地說,2010年王力宏電影《戀愛通告》,劇情就提及大陸國樂系招生困難。
「那些曾經令我們驕傲的中華文化,已逐漸凋零,」他再次總感慨地說,從南音、崑曲、燈彩、青瓷、到提線木偶、木板年畫,都遇到傳承問題,學的人愈來愈少。
扶植傳統文化 全額贊助貧生
今年9月,陳玠甫在籌劃許久後,成立陳悅記基金會,第一年拿出企業獲利60%,之後每年40%左右,扶植傳統藝術文化。「再不趕緊做,就來不及了,」推廣中華文化需要時間,他無法、也不想等到錢賺夠了再來做。
在作法上,他從根扎起,全額贊助家境貧困的小學生,直到18歲。「即使長大沒從事相關工作,至少具備欣賞能力,」陳玠甫分析,小孩子是張白紙,讓他們從小接觸,進而喜歡。而且,這些學生礙於家庭經濟不寬裕,假日並沒太多休閒活動,恰巧提供他們學習課外才藝機會;同時,也讓傳統藝術大師有穩定收入。
上海光啟國小五年級學生劉家豪樂此不疲。「彈古琴很優雅,」理著平頭,眼睛大大的他笑著說,他很喜歡古琴聲音,以後週三下課後,都要來練習,希望像陳老師一樣,彈得一手好琴。
「這個台灣年輕小夥子做這件事情,讓我非常感動,」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范毓周稱讚地說。年輕小夥子?沒錯,陳玠甫現年僅37歲。曾擔任過台視新聞主播的他,外型斯文,身上流露濃濃的人文關懷氣質。
家學淵源,伯公曾捐孔廟
陳玠甫熱愛中華文化,其來有自。他其實是台北孔廟建造人的後代,生長於台灣傳統士紳家庭。祖先來自福建泉州,定居台北大龍峒一帶,家號陳悅記,育才無數,僅於清朝,就出過三名舉人;其中,陳維英被授予內閣中書官職,後任咸豐皇帝之師。
日本占領台灣期間,陳玠甫的曾祖父陳培根感嘆文教不興,和朋友捐地出資興建台北孔廟;1972年,陳玠甫伯公陳錫慶將台北孔廟無償捐給台北巿政府。
在這樣環境下,陳玠甫從小就和中華文化結下不解之緣。小時候,祖母愛看京劇,也時常在家吟唱京劇。擔任高中教師的父母時常告誡他,不論未來如何,千萬不能做有辱祖先之事。
大學時期,他深刻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重要性。就讀政治大學外交系四年級時,獲選參加哈佛國際模擬聯合國會議,前往當年舉辦地點匈牙利。當時,每個國家都要登台表演。他和同學決定以服裝展現中華文化,逐一上台秀出漢代、唐代、到清朝等歷代服裝,榮獲最佳代表團殊榮。
當晚,在時任中華民國駐匈牙利大使冷若水設宴款待下,又招待各國同學前往中國餐廳,用筷子吃飯,體驗中華美食文化。陳玠甫感慨地說,和外國人在一起,中國人就算英文說的再流利、了解西方文化再深,「別人感興趣的話題還是中華文化。」
將中華文化融入幼稚園 餐廳
來到大陸工作後,更讓他覺得因為文化大革命,中華文化消逝之快。曾經,他想為女兒買一本中國民間故事書籍,卻在大陸買不到。「在中華文化幼教教材上,台灣做的比大陸強,」他觀察。
陳玠甫目前在大陸經營四間幼稚園,位於杭州、諸暨、貴州、上海等地。一開始,從生意考量,他以美語幼稚園為號召;之後,在課程中,介紹許多中華文化、中國歷史,讓小朋友不知不覺吸收進去。三、四年前,他又在杭州、蘇州、上海,開設具有中華文化元素的餐廳,第四間分店,將開在上海楊浦區五角區商圈。
但成立基金會後,挑戰不少。為了避免學員不認真學習,資源浪費,陳玠甫特別尋求志願者,請他們觀察小朋友學習狀況,如果學員無心學習,就會把機會讓給別人。這也提供很多志願者一圓小時候的夢想。
「沒有文化的民族,拿回10個釣魚台也不會強盛,」陳玠甫堅信,只有了解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才會真正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