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設計∕《遠見》雜誌、104人力銀行 調查執行∕104人力銀行
一般的大學校務評鑑和系所評鑑,幾乎皆是專家學者為主導,但如果由學生來給大學系所評分,國內的研究所教育會拿到怎樣的成績呢?
《遠見》首度與104人力銀行合作進行「學生對研究所教育評價」的獨家調查,訪問了2136位具碩士學歷者,了解他們對於母校的各種教學措施、教師品質、課程廣度與深度,和職場實用性等面向的滿意程度。
經由多達2000位以上的研究所學長姐們評選,國內研究所能否符合教育期待的表現只獲得5.31分(滿分10),勉強稱得上「差強人意」,還有長足的改善空間。不同專業學科背景的人看法各異,儼然看出國內研究所教育在不同領域間發展強弱的問題。
整體而論,「工業技藝及機械學科類」畢業生對整體台灣和母校的碩士教育都是各學科裡滿意分數最高的。海外碩士看台灣教育的滿意度顯得更低,讓台灣高教在國際的競爭力議題再次發人深省。而畢業生對母校研究所評價則有平均6.97分,高於台灣整體研究所的分數。那到底,碩士所學對職場有沒有幫助呢?這群校友們給了6.49分的答案。接下來我們一起仔細檢視,這份首度由學生們為研究所評的成績單!
滿意國內的研究所教育嗎?平均5.31分
首先是「對研究所教育的期待」,近半數的受訪者認為「研究所教育是為了訓練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方法的訓練最為重要」、「為業界培養可用人才,與實務的結合最重要」分居第二、三名。僅有一成多的人認同研究所為「精英教育」以及尊崇「學術研究導向」,而2.7%認為「研究所的目的在於協助學生找出個人職涯發展方向」,顯示對於研究所教育的期待,學生更重視思惟能力養成,而非功利性的就業門票。
但台灣的研究所教育,可以符合上述期待嗎?總分10分的狀況下,國內整體研究所教育的表現只拿到畢業生評價5.31分,看來只在及格邊緣,近1∕3的人只給1~4分。
18類學科看法有別
細分出18類不同學科,碩士就讀「工業技藝及機械學科類」的人給分最高、達5.73分,工程學科、數學及電算機科學學科、政經社及心理學科、商業及管理學科、醫藥衛生學科類、教育學科類等系所,學生的滿意程度皆在平均水準之上。其餘11項學科領域的學生,都認為還有加強空間。
按照所就讀的學校類型區分,畢業於海外學校的人給分最嚴厲,只給國內研究所教育評4.61分,國立大學研究所畢業生評5.34分、分數次低。喝洋墨水的學生們對台灣研究所教育評價低,是因為「不滿意國內教育而赴海外求學」、或是「經歷外國教育後體會到台灣有所不足」?兩者難分因果,但都值得國內教育單位思索。其他學校體系的校友們給分都高於平均值,評價較正面。
九種角度檢視母校碩士班優劣:平均6.97分
第二階段,針對九種面向,從課程深度、課程廣度、課程與產業的連結度、課程的國際視野、教師的教學熱忱、教師的授課技巧、教師的學術專業表現、教師的產業認知、到系所的硬體資源,逐一請學生為母校的研究所碩士課程評分。得到總平均為6.97,成績優於對於台灣整體研究所的評價,「整體研究所表現不太優,但我讀的這家其實還不錯。」似乎是這群校友們的看法。推測是受到近年談論大學系所設置浮濫、碩博士生培育過甚等,批判高等教育素質下降的社會氛圍所影響。
教師學術專業最受肯定
獲得最高滿意度的是7.72分「教師的學術專業表現」,「教師的教學熱忱」獲得7.36分為第二高,第三項受肯定的是「教師的授課技巧」。可以看出,學生們對於台灣研究所師資的滿意度頗佳,與教師有關的四個面向,有三項都拿到超過7分,凸顯台灣大學師資優異,學生也說讚!與師資相關的面向當中「教師的產業認知」表現略差、分數為6.94分。
呼應到課程的部分,得分最低、只有6.27的「課程與產業的連結度」,也是與產業有關,代表提倡多時的產業實務教學,目前還是沒能贏得學生的信心,教學和師資與產業的密合度依舊顯得不足。國際觀同樣被學生點出有待加強,「課程的國際視野」6.49分位居九大面向的倒數第二名。
國立課程深度佳,技職教師產學認知高
根據受訪者來自於不同類型的學校,結果也有所變化。國立大學畢業生最滿意的前兩名與整體排行無異,都肯定教師的學術專業表現和教學熱忱,但第三名則是「課程深度」。而科技大學和技術學院的畢業生都對於「教師的產業認知」的評價高居第三名,師資對於業界脈動的掌握,技職略勝一籌。
至於畢業於海外學校的人,最滿意「課程的國際視野」並不令人意外。特別的是,取得外國碩士的受訪者每個面向的給分都較國內碩士來的高,即便是最滿意度排最後一名的「課程深度」也有7.41分,甚至比總排名第二「教師的教學熱忱」7.36的分數還高,國內外碩士對母校的滿意高低落差,形成有趣對比。
從單項滿意度來看,也能發現各有各的特色與優勢。例如,各學科當中,在「課程深度」給分最高是自然科學學科類學生;「課程的國際視野」則是政經社及心理學科類的校友打出最高分。學生對母校評價,在課程與產業的連結度、教師的教學熱忱、教師的授課技巧、系所的硬體資源,共四項都是以工業技藝及機械學科類畢業生給的評價最高。教師的教學熱忱、學術專業表現,則是商業及管理學科類畢業生給分最高。
碩士所學為工作加分程度:平均6.49分
第三個評分階段,由已就業的校友們針對「碩士班所學對工作加分程度」作評量,同樣以1~10分作為標準,1分表示完全沒幫助,10分表示非常有幫助,得到結果是6.49分,顯然學長姐們普遍認為,從碩士班得到的各種知識和技能,對職場工作表現「還算有幫助」。進一步將18個學科領域的結果區分,認為職場加分最多的是工業技藝及機械學科的學長姐,法律學科和醫藥衛生學科則次之。教育、藝術、自然科學、工程、建築及都市規劃學科等,都有6.6分左右的水準,所學能應用在工作,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對於研究所教育的肯定。
然而,仍有10個領域的表現落於平均線之下,名列最後五名的軍警體育、運輸通信、農林漁牧、觀光服務、家政等類科,對於職場工作的幫助顯得單薄,要為職場加分,除了碩士學歷,可能還需要深加思考其他提升競爭力的方法。
看長不看短,年資愈久效益愈高
此外,參考學校類型差異,讀海外碩士的學生對「碩士班所學對工作加分程度」評價最高,國內的國立大學與科技大學的分數相當,私立大學和技術學院的評價呈現偏低。
來自就業學生的經驗,可供教育單位思考一直高呼的「就業力」口號,實際的成效是否真能看的到?
不過要注意的是,研究所學到的有時確實無法在初入職場時就派上用場,碩士教育的宗旨本來就含有培育中高端人才的目的,在現今的職場環境中,新鮮人多半得先在基層接受一段磨練期。
調查就發現,超過4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認為碩士所學對職場加分的程度,平均給到6.74分,成績顯然贏過工作經驗不滿4年的6.32分。可以說年資愈久的人,認同碩士所學對職場加分程度也愈高。因此,學生別太再急功近利,慢慢磨、準備好、機會來了就能順利站上舞台發光。
看完學長姐以實際經歷、體驗研究所教育後寫下的這份評分表,有助於學生們掌握國內研究所的利弊優劣,好好善用兩年時光對症下藥,可別等到離開校園後才抱怨「學長姐怎麼都沒告訴我」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