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準備考試, 榜首就是有一套!

生醫、社科、財金與理工的獨門心法公開

王思涵
user

王思涵

2012-09-20

瀏覽數 37,200+

準備考試, 榜首就是有一套!
 

本文出自遠見2013研究所指南

生醫學院》陳春宇(23歲)輔大心理系∕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認知神經科學組) 

升大三後,每個心理系的學生都面臨要不要當心理師的問題。若要,碩士學歷為資格考門檻;若不要呢?就讀輔大心理系的陳春宇自我評估,專題課討論的認知心理學好有趣,雖然他到醫院實習時適應狀況不錯,也愛助人,但他對心理探索的興趣似乎大於臨床與病人對應。 大四前的暑假,他決定報考心理所的一般組。

從9月開學到隔年2月考試的期間,他與其他考生無異:自修、補習、組讀書會。 但放榜時,他不但是四間國立大學的榜首,最後選擇就讀陽明神經研究所的分數竟比最低錄取分數多了80幾分。陳春宇怎麼做到的?「研讀未來教授的論文」是考上關鍵。

生醫領域的研究進展,無不經由科學實驗推導所發現、驗證。但準備研究所考試時,多數人只把重點放在教材與考古題,念得滾瓜爛熟,以為讀寫熟練就夠了,原來,陳春宇也不例外。然而,某天他心血來潮,好奇挖出中央與陽明老師的論文來看,想知道老師都在做什麼研究、關心什麼議題。

這一翻不得了,試想實驗的過程、試驗理論的結果,他發現老師所執行的實驗研究讓課本理論活了起來,他開始規定自己每天看1~3篇論文,無聊當娛樂;而且,他一定要印下來讀,才能在上面註記。不過,陳春宇還不是研究生,讀論文不吃力嗎?他坦言,這功課既困難又非必要,他一度想放棄。可他也不得不承認,苦雖苦,「但只是為了考試念教材,得到的實在也不多。」

傳授四撇步念論文,有助答申論題 

於是他硬著頭皮念下去,沒想到考試時,好玩的來了。心理所考試有許多申論題,沒有標準答案,應答評分都主觀。陳春宇因為念過教授的論文,清楚該所老師的研究脈絡、曾經做過哪些實驗,以及老師對各派研究的看法緣由,他幾乎看到題目就知道是哪位老師出題。

藉由讀論文的訓練,他也養成一套自己的答題策略:首先,解釋與定義題目提及的理論;第二步,驗證理論;第三步,評估理論的限制與優缺點;最後,提出自己對這個理論的延伸看法,像是還有什麼理論可以支持等。「另一方面,每個學科有自己的語言」,陳春宇舉例,認知心理學會使用視覺表徵來形容眼睛所見,「論文看多了,就比較進入狀況,也能自然而然使用,讓老師知道。」

用專業說服老師,不刻意迎合偏好 

陳春宇想表達的重點,不是投機取巧、或刻意迎合老師的偏好,而是考生不妨在進入研究所前,就主動自我鍛練,用專業能力說服老師。 口試猶然。老師通常會針對讀書計畫提問:「針對你感興趣的某某理論,你打算怎麼做實驗?」陳春宇領悟,進口試考場,「不要把自己當成應考生,接受老師拷問;要把自己當成研究生,平起平坐與老師討論。」

其實,陳春宇大四還擔任班代,學校課業與活動皆繁忙,週間回到家,常常已是晚上9、10點,但他仍堅持每天讀書5~8小時,睡前也會花約半小時把考試要念的書當床頭讀物讀,「再忙也要維持讀書的手感。」陳春宇建議,考研究所最好是自己主動且喜歡所下的決定,而不是因為同學都要考,而跟著考的被動作為。若是擔心沒念研究所會失去競爭力的負面心態,「有時候前進了,還是會回頭,但你有興趣,就會找到出口,」他說。

社會科學院》羅舜璋(25歲)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台大社會學研究所 

對學校老師來說,原系直升念研究所的學生,通常最了解所上的研究動向,老師要掌握他們的學習能力,或他們要接軌都比較順利。在前幾志願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本系生的比例尤高。台北大學社會系畢業的羅舜璋原來就讀的社會系偏量化的走向跟台大迥異,他究竟如何突破層層關卡,躋身第一學府?自己歸納整理出一套知識系譜的資料卡,以及厚臉皮請老師批改,幫助最大。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羅舜璋最早念大同材料工程,因對人的處境思考充滿疑問,家人也支持,大二時轉學考上台北大學社會系。對宗教社會學的熱忱,則牽引他繼續考研究所。但學校取徑不同,當他開始準備考研究所時,才發現自己對社會學理論的認識幾乎是一片空白。 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浩瀚,同一主題,不同時期,不同理論流派,不同學者,都有不同的看法。羅舜璋發現,不可能什麼領域都熟悉,但要盡量把學習的範圍「推廣」,掌握各家基本論點,而且能比較其中的差異。

台大重時事,考前寫考古題 

他開始整理自己的資料卡,首先找出社會學認識論的不同面向,列出骨架,再把各派理論與理論家依此切割,分門別類的整理。「論點這麼多,不用go through details(細節),懂他們各自的理論關懷與概念即可,最重要的是清楚知識系譜中,他們各自在學術版圖的位置,要能分析他們的差異。」他觀察,台大特別重視時事題,他就定期追蹤苦勞網、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與破報等,試著用資料卡整理的各種理論角度來剖析時事。

由於社會學考試沒有標準答案,自己悶頭整理、習寫也不知道有沒有抓到重點,羅舜璋乾脆直接去找學校老師,請老師幫忙批改,考前一週,就只複習考古題有問題的地方。 考試題目通常不脫名詞解釋與議題申論,延續資料卡整理的概念,他會找出可以解釋該議題最主要的一到兩個理論家,分別呈述各自的觀點後,比較差異,最後提出自己的論點。羅舜璋認為,讀書會扮演的人際支持角色很重要;此外,「報考人數多,其實砲灰也多,不用因此自己嚇自己,失去信心。」

財金學院》戴健凱(23歲)交大機械系∕台大財金所丙組 

從理工跨財金,考上五間學校,還登上台政榜首,交大機械系畢業的戴健凱,對於大三升大四決定不再繼續待在新竹的當阿宅,而是往商發展的結果,開心又滿意。他事後回想,雖然跨考完全陌生的領域,但分階段掌握不同學習要旨,也能順利考上。

戴健凱不諱言,大三升大四的暑假,週一到週五,他像個上班族,每天從早到晚坐在補習班聽講,跟大部分的考生一樣。但下課後呢?其他考生挑燈夜戰,或週末苦讀,整理上課筆記,戴健凱卻不見蹤影,找朋友放鬆休息,因為上課時,他已經把該學的概念弄懂了。

財金類研究所的重點考科包括經濟學、統計與財務,都要運用大量的理論模型與算式。戴健凱觀察,很多同學上課,根本不懂卻非常認真地抄寫筆記,或是先抄再想,結果錯過老師講課的脈絡。其實,老師上課就像電影演戲有劇情脈絡,與其顧著把筆記抄漂亮,不如把自己融入課程,思考老師為什麼要用這個算式;弄懂最重要,筆記之後再抄或補也來得及。所以,第一階段,一定要弄懂理論模式與算式的概念與推導精神,第二階段,開始寫考古題練習,測試自己懂得狀況如何;第三階段,也是考前最後兩個月,戴健凱建議,「重整自己的筆記。」

口試練習:大聲自導自演 

到了考前,還要讀厚厚一疊的講義與教材嗎?何況那是別人整理的知識。戴健凱重新摘錄筆記重點,為的是將可背誦的算式精簡化,易複習,另將較複雜的理論模型拉出來,增加熟練度;切記筆記每一章節控制在一頁,「不然就不叫重點了。」 財金類所考試入學多仍包含口試。戴健凱也有一套自己的辦法:「躺在床上,自導自演,大聲練習」,他邊講邊噗哧笑了出來,「有時還會講得慷慨激昂,可真的很有用,一來講的過程中,你會更了解自己,二來可以沒有拘束的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

正式上考場呢?戴健凱提醒,回答老師的問題前,一定要確認問題,不要亂衝。多運用學習的知識回答。例如老師問利率會不會降?用「我覺得」等回答會沒說服力,應該回顧過去的經驗,援用理論支持。再來,遇到不會的問題,如聽不懂的英文,不懂別裝懂,但也要記得,不能輕易認輸,直接回答不知道;答案總有模糊地帶,「看你怎麼表達。」 戴健凱強調,準備考試不要為了「帳面上」的用功而用功,以為自己每天讀16小時就安心,要樂在其中,「當你做了該做的事,壓力就不重要了。」

理工學院》鄭偉弘(23歲)中央物理系∕台大光電所 

鄭偉弘的經歷,多數學生聽了一定很熟悉:大一到大三顧著玩社團,不是沒念書,但幾乎沒上課,成績都是低空掠過。到了大四,看別人推甄,自己只能重新準備考研究所,才開始悔恨,「說真的,現在會覺得有些東西當初能好好念就好了。」鄭偉弘是真心想打好基礎實力,大學念中央物理系的他,大三下之後全力準備考光電所,最後上了四間學校,台大還是榜眼。他說,組讀書會,一起寫考古題最有效。

理工科的研究所考試不會太出乎意料之外或太刁難,多在已知範圍,重複出題的機率高,所以考古題特別重要,「有時拿到考卷,你會發現其中好幾題都做過,考題就是考古題!」考試前一年的11月開始,鄭偉弘和兩位同學組讀書會,整理過去十年份的考古題,還跟學長要了系上一本傳系的考古題本,上詳列題目與算式,每天按份量安排,回去各自寫,再定期約在系館碰面對答案、討論錯的題目。鄭偉弘分享,從考古題的題型,也能判斷學校的考試走向,例如,整理歷屆考題時會明顯發現教材各個單元的出題比重不一,準備考試時,就要把握比重多的部分,略過某些章節。

寫考古題也能訓練寫題流程,拿到考題,先想一下解題的先後次序:包括什麼題目較有把握先做、什麼題目該用多少算式解、「不管做什麼都先想一下,不要急著做,事半功倍。」另外,有些學校希望學生寫得詳細,有些反之,都要先打聽清楚。打定要研究所開始,鄭偉弘電腦壞了也不修,不再上臉書與MSN等社交通訊軟體,也不再參與玩樂餐敘,不熬夜,每天規律進系館念書,全面閉關。他觀察,很多人到最後會鬆懈打電動,完全是大忌,最後研究所考得不了了之,「沒意外的話,這是你人生最後一次考試,目標訂高點,才會認為自己不夠,更加努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